我国银行业资本充足监管效应分析

【摘要】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国外众多金融机构破产,使得资本充足率的监管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探讨资本充足率监管政策效应具有很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在引言中讲述了研究背景、内容及其意义,并对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的现状进行了简单的介绍。接下来对国内外学者关于资本充足性监管对商业银行绩效影响的文献进行综述,发现国内外学者对于这个问题没有一致的看法。进而结合我国资本充足性监管对商业银行绩效影响的现实状况,选取2006-2010年五年间我国10家相对具有代表性的上市银行的数据样本,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实施一段时间后,资本充足性监管对我国商业银行绩效产生何种影响进行实证分析。计量结果显示,资本充足率监管对银行绩效影响显著。
【关键词】商业银行 资本充足率监管 银行绩效
一、引言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爆的全球金融危机,金融创新过度以及金融监管的过度放松和落后成为次贷危机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从国内的情况来看,过度的管制和金融的不完全开放成为避过这次危机的重要原因。在这次金融危机之后,金融机构切实体会到过度杠杆化的苦果,最先倒下的往往是那些资本充足率不足的金融机构。危机过后,资本充足率监管的战略意义再次凸显,对我国银行业资本充足监管的研究也更具有现实意义。
以资本充足率为标准的资本监管早已在国际金融监管领域获得了很高的认知度。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金融对外开放的逐步推进,银行业的经营管理必须努力适应国际准则。根据巴塞尔协议的主要内容,2004年我国银监会出台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办法》规定商业银行必须达到的资本充足率指标是:包括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的资本总额与风险加权资产总额的比率不得低于8%,其中核心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总额的比率不低于4%。
自《办法》出台以来,加大了资本监管在银行监管领域的应用,商业银行资本充足水平逐步提高。如图(1)所示2003年我国商业银行仅有3家达到资本监管要求,而至2009年底,239家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全部达标,达标银行资产占商业银行总资产的比例达到100%。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78.8万亿元,比年初增长26.2%;商业银行整体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11.4%。
数据来源:银监会www.cbrc.gov.c
图1 2003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达标情况
二、资本监管效应文献回顾
金融机构内部管理者和外部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银行倾向于提高杠杆比率或增加资产的风险水平,从而产生了道德风险问题,因此资本充足率监管为解决这种道德风险问题应运而生。近年来学术界有关于资本充足率监管有效性的讨论逐渐升温。伴随着银行资本监管实践,经济学家对银行资本监管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
Robert C.Mer.ton(1993)提出了功能性监管这一概念,他认为,金融监管的最重要目标应是保证金融因素在经济发展中起到良好稳定持续的促进作用和最优化地实现资源的跨地域和时间配置,资本充足监管同样如此。Blum(1995)首次使用了动态的研究框架,认为资本监管可能导致银行风险的增加,不过,其研究没有考虑资本要求权对股权未来价值的影响。Aggarwal&Jacques;(1998)认为,风险资本要求促使商业银行减少贷款的投放,导致了信贷收缩,而信贷收紧会给对贷款利息收入有一定程度依赖的商业银行带来不利影响。Harker and Zenios(2000)对影响金融机构业绩进行了三因素分析,指出金融管制放松会导致金融效率的提高,相反金融管制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金融效率。Marc Quintyn and Michael W.Taylor(2002)指出,具有一定责任的独立监管会使得银行监管更有效、更具竞争力、更健康、结构更严谨,并认为,在20世纪9O年代发生的几乎所有的金融危机中,来自于政府干预的影响并最终导致监管当局独立性的丧失被认为是加深危机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Hov—akimian and Kane(2000)对资本风险监管有效性进行了实证研究。Hellmann等人(2000)的资本充足率监管与银行存款利率限制相结合的理论,他们认为最低资本要求除了使银行有更多的自有资金不承担风险之外,也有一个负面效益,即通过昂贵的资本增加融资会降低银行在每个时期的收益,从而降低其预期收益。众多学者的研究和相关理论的提出都显示,资本充足监管的有效性研究在上世纪9O年代后正成为研究的热点,如何提高资本充足监管的有效性成为包括学者、政府和世界银行、IMF等国际组织共同研究的重点。
张旭(2004)利用Demirguc—Kunt and Huizinga(1999)的研究方法,运用3家国有商业银行和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在1998~2002年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以盈利能力和资本充足率为代表的风险因素呈现出显著的市场约束,而以流动性为代表的风险指标则表现出显著的非市场约束,总体的市场约束较弱。周小川(2004)指出,我国引入巴塞尔协议资本监管制度后,资本约束迫使银行以自身资本承担损失,可以强化对信贷扩张的资本约束效应,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意识,避免银行规模的片面扩张,从而维持银行体系的稳定。陈海勇和姚先国(2006)对资本充足监管与银行破产概率之间关系进行静态比较,认为资本充足监管的实施可以明显降低银行破产概率。何问陶和邓可斌(2004)用计量模型估计了我国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变化对其收益率变化的影响,资本充足率的变化对收益率及其变化的影响均不明显,资本充足率并没有成为投资者判断银行经营状况的有效信号。奚君羊,谭文(2004)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资本充足率监管对银行贷款扩张的制约作用将会进一步显现。谭文(2004)指出,市场奖罚的约束机制可以有效地促进银行为了获得更多的资金和发放更多的贷款而去保持较高的资本充足率,进而确保银行的稳定运营。
本文在参考相关研究基础上,采用实证分析研究方法,采用我国10家上市银行2006~2010年间的面板数据,就资本充足率监管对银行利润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
三、模型与数据
(一)模型
本文研究资本充足率监管的效应,以资本充足率为自变量,以银行资产收益率为被解释变量来分析资本充足率要求的监管效应。本研究认为资本充足率提高,有利于提高银行风险管理水平,最终能提高银行的盈利能力。考虑到银行经营所处的外在环境以及银行的规模效应可能对我国银行盈利能力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建立回归模型如下:
ROA=C0+C1*CZL+C2*㏑GDP+C3*㏑ZC+E
其中,C0-C3为回归系数,而E为残差。ROA为银行资产收益率,CZL为银行资本充足率,GDP为GDP的年度增长率,ZC为银行总资产增长率。
样本数据为2006—2010年十家上市银行数据。考虑到仅五年的数据难以进行面板分析,用单一年度进行截面数据分析又略显单薄,本文采用混合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二)数据来源及描述
本文选取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交通银行、民生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浦东发展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十家上市银行作为样本,这些银行的总资产占整个银行业总资产的比重较大,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数据搜集整理结果如下: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从图中可以看出GDP在2008年出现了增长速度的下降,其他年份都是加速增长的。
图3 各银行2006~2010年总资产增长率情况:
从图中可以看出,各银行的总资产增长率没有明显的规律或特征。
图4 各银行2006-2010年资本充足率情况
各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在曲折中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工行的资本充足率一直处在较高的水平,深发展资本充足率上升幅度最大,其他银行这几年都相对平稳。
图5 各银行2006-2010年资产收益率情况
各银行的资产收益率在总体上呈现上升的趋势。
四、模型结果及分析
使用EVIEWS5软件,采用混合数据分析方法,得出以下结论。
被解释变量:各银行资产收益率(ROA)
计量结果表明,资本充足率对银行资产收益率产生显著影响,每提高1%,总资产收益率提高0.058%。样本选取期间正处于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时段,此时银行业对外投资遭受一些损失,国内经济环环境恶化,在此情况下,我国银行业不仅没有出现挤兑、动荡的情况,而且能够稳健地获得利润的增长,可见2004年以来的资本要求监管去得了明显的效果。与之相比的是,计量结果显示GDP增长率、银行总资产增长率对银行绩效的影响不明显。从数据描述我们可以看到GDP增长率在2008年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下降,但是各银行的资产收益率基本上保持了继续上升的趋势,这说明我国的银行的经营受国民经济整体发展趋势的影响较小,有很强的盈利能力。我国商业银行的逆周期现象可能与银行市场的垄断、利率的管制有关,可以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分析。同时,银行总资产的增长速度和银行资产收益率相关性也较小,说明银行规模效应并不显著。由于变量选取的局限性、影响银行经营业绩因素的多样性,我国银行的绩效还取决于其他未能量化以及難以量化的因素。
五、结论
从模型结果看来我国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对银行的经营业绩存在着较明显的正相关,表明资本充足监管产生了较好的影响。巴塞尔协议Ⅲ的出台,标志着资本监管要求的提高以及银行流动性管理的加强。我国在实现资本监管数量要求的基础上,应当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如加强市场的约束功能、完善银行业公司治理等,使得资本监管从数量和质量上都达到巴塞尔协议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李松涛.《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实施的影响与对策分析[J].新金融,2004.
[2]黄敏.银行监管制度研究——国际经验的借鉴[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10
[3]刘夏、蒲勇健.银行资本监管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03
[4]2006-2010中国金融年鉴. [M].中国金融年鉴出版社
[5]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04年第2号)
[6]钱海刚、王常雄、孔貌.我国银行业资本充足监管有效性分析.[J].金融分析,2009
[7]刘廷伟、曹龙骐.资本监管制度、充足率计量与资本监管有效性.[J].西部金融,2008
[8]S.Djankov,R.La Porta,F.Lopez—de—Silanes,and A.Shleifer.The Regulatory of Entry [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2.February:1—37.
作者简介:吉琴田(1988-),女,汉族,山东潍坊人,就读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研究方向:金融学-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 吉琴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