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陕西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及对策进行研究,力求对其融资管理提出优化策略及可行性方案。通过总结该种企业主要的融资渠道、融资方式以及主要融资类型等,寻找出影响该种企业融资的主要原因,然后对其融资管理的各各环节进行合理有效的剖析,最后结合相关知识,提出合理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中小企业 科技型 陕西省 融资现状 融资方式
一、陕西省科技型中小型企业融资总体情况
陕西省作为中国西北工业重镇,航天科技等高端技术企业在此落户,尤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民营企业数量增加,加之陕西省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带动了各行各业中小企业的发展,其中科技型中小企业也蓬勃发展着,陕西省科技型中小企业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如今逐步走向成熟。
随着陕西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不断成长,现在已成为促进和支持经济稳定增长的中坚力量。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陕西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中的一些问题也渐渐表现了出来,其中值得一提的便是令众多企业都头疼的融资困难的问题。80% 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面临着资金短缺问题,由于中小企业缺乏可靠的融资渠道,从而使大量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的企业难以得到更好更全面的发展,阻碍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经济潜能的发挥。国家相关部门统计资料显示,陕西省每年科技成果多大上千项,但大面积转换率不到 20%,专利技术的实施率仅为 10% 左右。
截止到 2014 年,陕西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已突破 45 亿元,较 2013 年增长了近 50 个百分点。今年前半年,科技型中小企业累计投放贷款 27.32 亿元,较去年同期上涨了 108.35%。科技与经济的完美结合在陕西省已初见雏形。今年,陕西省把促进经济与科技的有机结合作为陕西省科技工作的首要目标。为此,各部门和银监局、证监局及其他金融机构展开多边合作,采取有效措施,探索实现经济资源与科技资源相结合的有效对策。同时,省科技厅也积极与农业银行陕西分行、兴业银行陕西分行、西安银行等多家银行合作,通过创新合作的形式,为从初创期至成熟期的科技型企业提供多元化金融产品和差异化服务。
尽管如此,陕西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方式依然表现为单一方式。大部分科技型中小企业采用科技成果所得,内部自我积累来筹集资金。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陕西省各类科技型中小企业之中。
在陕西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中,内部自我积累占大部分比例,占到 56%,亲友筹借占到 14%,而本应该是大比例的外源融资,但银行贷款和民间其他机构融资总共只占到 32%。据一份调查资料显示,当前陕西全省中小企业的实际融资额仅为需求的 1/4,缺口高达 500 亿元。据分析陕西全省 246 家中小企业的数据得出结论,全省中小型企业对流动资金的需求每年约为 820 亿元左右,但目前陕西境内所有中小企业的实际融资额仅仅占到融资资金需求量的三分之一不到。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是内部自我积累和股票清算等。
二、陕西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
(一)公司筹资方式单一
陕西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狭窄,公司内部的自我积累仍然是融资的重要方法,其中内源性融资所占比例远远大于外源性融资比重。其中,外源性融资的主要渠道是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进行借款。陕西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生产的主要产品多为高精尖的工业类产品,需要大量资金扶持,然而在陕西省,此类企业的融资方式比较单一,不能完全跟上生产需求。资金的脱节制约了陕西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管理,就此恶性循环。融资渠道单一对一个企业来说影响很大,对于内部潜力的积累通常是不足以满足其对资金的需求的,直接融资工具种类的不足,同时受到自身规模状况的限制也不容易向大银行申请贷款。然而当前,陕西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依然是以向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申请贷款为主。
(二)公司分配过程中留利不足,自我积累意识不强
当前,陕西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如何合理分配其内部利润的问题中普遍存在短期化倾向问题。企业眼光较为短浅,欠缺一种长期经营的思想,且自身积累意识不够明确,以致很多企业在利润分配问题上处理的不够得当,普遍存在将利润近乎「分光」的现象,使企业严重留利不足。例如,在生产航天科技产品时,把大量资金分配到了原材料钢材的购买,没有预留资金备用于扩大再生产,留利的不足也直接影响到了正常的融资。对于其产成品都是具有高科技含量的产品来说,风险也就更大,留利是必要的融资方式之一。
三、陕西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原因分析
(一)宏观原因
1.国家政府对陕西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扶持力度较小。由于国家政治地理等各方面要素的不同,我国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普遍不如东部沿海城市。国家政府对于西部城市的科技型企业的资金扶持力度也落后于经济发达地区。一些先进的管理方式以及筹资概念也是由沿海城市先行适用,也就在于一些政策上的偏向于这些经济发展好的城市。陕西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虽然对于科技类产品的生产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但是资金的筹集仍然得不到足够的支持。
2.陕西省融资渠道欠缺,民间融资机构不稳定。目前我国直接融资渠道不够通畅,间接融资体系不够完善。在陕西,目前处于改革阶段的融资体制其转换较为滞后,这就导致了还处在改革阶段的融资体制不能对陕西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在一定程度下,这也就加剧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度。超过 90% 以上的商业银行在我国都属于国有性质,他们的金融资产占全部金融机构总资产的比例高达 70%,这种垄断格局造成了金融服务产品的需求与供给的急剧不均衡。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为了兑现对储户到期还本付息的承诺,必须在保证其资金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前提下最大化的追求盈利性,这也就带来了一个问题那便是中小企业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申请贷款的难度愈来愈大。随着科技型中小企业从正式金融机构获得资金支持的难度的增大,中小企业为了保证其自身正常的生产经营能够有序进行,不得不向民间融资机构寻求帮助。但由于陕西省经济发展的限制,目前大多数民间融资活动还依然处于地下交易状态,同时缺乏法律法规的约束,民间高利贷等违法活动普遍存在。然而,科技型中小企业是对国家科学技术有着重大贡献的企业,一旦陕西省民营经济融资体系崩溃,那么对陕西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将产生巨大的不利影响。
3.陕西省银行信贷体系发展不健全。目前我国缺少适合我国国情的风险投资体系,这也对陕西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产生了不利影响。风险投资的目的是追求高收益的回报,从而将资金投入高风险的开发领域,在新技术开发成功并商品化后撤出资金并获得既得收益。风险投资这种融资手段非常适用于陕西省这种工业大省,且科技型企业较多的城市。但是我国引入此种筹资方式较晚,体系不够健全。尚未建成一种高度发达,且多元化,多体系的资本市场。没有建立二板市场,使得风险资本难以转化成投资成果。按照国际惯例的规定,只允许 20% 左右的风险投资资助企业上市从而实现产权的流转。但是在陕西省,大多数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及其他产业的企业都急于上市,千军万马堆积在一起,使本来就不发达的信贷体系雪上加霜。
(二)微观原因
1.陕西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管理水平较为低下。研究表明,陕西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管理水平普遍不高,与大型科技型企业的管理水平差距甚远。陕西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归纳为如下三点:a.企业员工及管理层整体素质不高;b.企业管理不够规范;c.企业缺乏优胜劣汰机制。陕西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大都是以获取小利为宗旨,忽略了对企业的管理,人才流失现象严重,难以塑造吸引大量投资的良好形象,从而对企业的融资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2.陕西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单一。陕西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表现出来的主要问题就是融资形式的单一问题。企业普遍存在的融资问题是只仅仅抓住一条融资渠道进行融资,使其融资渠道变得极其狭窄,公司内部的自我积累是融资的主要方式,其中内源性融资比例大于外源性融资比例。并且,外源性融资的主要渠道依然是以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申请贷款为主。陕西省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产品多为高精尖的工业类产品,需要大量资金扶持,然而在陕西省,此类企业的筹资方式单一,完全不能跟上生产需求。同时,资金的脱节也制约了其融资管理很好的进行实施,就此恶性循环。融资渠道单一对公司来说,内部潜力普遍不足以满足其资金需求,同时直接融资的工具种类偏少,覆盖面不广,受到自身规模状况的限制使其也很难向大银行申请贷款。
3.陕西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盈利水平低,资产分配不均导致融资困难。陕西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大多刚刚起步或者重组,发展的刚起步,使得盈利水平低下,相比大型科技企业,中小型的企业盈利远远逊色于他们。盈利状况的不景气也使得企业无法获得更高效的融资,企业形象也受到损害。陕西省金融机构普遍表现为嫌贫爱富,对于盈利水平有限的科技型企业有较高的贷款门槛。陕西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资产多表现为资产的分配不均匀,大多数企业将盈利用于自我积累,并未通过有效地扩股或者投资获取高额利润,资产的分配不均匀使得在企业需要融资时变得跟不上生产的节奏,无法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一旦这种科技型中小企业需要生产高科技产品时,所需资金量几乎达到一般产品大企业的资金需求量,而此时,此类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资产的分配不均衡,导致了用时资金短缺的问题。
4.陕西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创新能力低。科技型企业是以生产交易高精尖的产品为目的,陕西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产品大多供应于内销,适用于航天科技,日用科技产品的生产。科技类产品日新月异,产品创新频率较高。这就要求企业对于产品的创新研发力度要格外高。同样,也就要求了企业融资的创新力度。陕西省作为科技大省,对于中小企业的融资也就要求较高。然而,陕西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普遍研习了沿海城市的科技类企业融资方式,但是这并不适合陕西省多数刚刚起步或者重组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状况。
四、陕西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对策分析
(一)优化筹资方式,实现多元化筹资渠道
现阶段,大多数企业的资金来源仍以银行为主,尤其是陕西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陕西省科技型中小企业一般由于其自身实力较为薄弱,致使上市对于中小企业而言难度很大,这就使得中小企业融资方式不得不以银行的间接融资为主。对于一般中小企业而言,要想充分利用间接融资这种融资手段,需要保证自身的总资产报酬率要高于负债利息率,同时企业要有强大的吸收现金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近年来大量的企业兼并与重组现象的发生,杠杆收购的这种间接融资方式得到了众多企业的青睐。杠杆收购融资的含义可以概括为:在一个企业有意收购其他公司时,用被收购公司的资产和未来的收益作为抵押(20),向银行筹集资金用于收购行为的一种财务管理活动。因此,杠杆收购这种间接融资方式对于陕西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而言,可以算得上是一种有效的、灵活的融资手段。陕西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应结合其自身的经营状况和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以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相结合的方式,使企业的融资成本、企业的资金结构达到最优化。一方面,陕西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要提高自身资金管理水平,注重合理的资本结构的形成,同时要确定适当的负债比率,提高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要注意企业的长期发展不受限制。
(二)提高内部管理水平
为了吸引更多优秀的管理人才来企业就职,企业首先自身要改变盲目操作、管理薄弱的不良现象,在提高企业经营效率的同时,也要注重提高固定资产的折旧率,不断的挖掘自身的潜力,使内部融资方式更有效的应用于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同时企业还应不断完善自身的经济责任追究制度。当一个企业的品牌知名度提高、发展潜力十分乐观时,想要得到各大银行的支持将不再是难事。
尤其对于陕西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而言,生产的产品多为高精尖的产品,产品质量要求高,科技含量高,内部管理更不允许出现任何错误。内部融集的资金对于一个企业的合理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功用。
(三)加强公司融资管理,提高融资效益
陕西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应根据企业的生产情况和投资运作的需要,合理有效的确定融资金额。陕西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生产高科技产品,风险较高,消耗较大,对于资源利用也多,融资需求不比大型企业低。资金需求的大概数量也就要求企业要有一个宏观的估计,从而精心的进行融资活动,避免因为融资不足而影响企业的发展壮大。
(四)构建合理的公司治理制度
陕西省位于中国西部,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大多数企业存在家族色彩,包括很大一部分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沿海城市相比,西部地区信息会闭塞很多,先进的技术以及管理理念缺乏很好的普及,且陕西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普遍存在明显的家族色彩这一特点也十分不利于其优秀人才的引进,因此,应按照现代化企业制度的要求实行公司制改造,解除家族制对企业发展的束缚,除了利用自有资金以外,还应充分利用外部资金,如个人投资资金、风险投资资金、企业间的信用贷款、企业间互助机构的贷款以及一些社会性基金的贷款等,从而进行所有权结构的调整。
(五)借鉴沿海城市科技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创新金融服务
我国沿海城市受政策福利,早于内陆中小企业的发展,沿海城市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包括并不算发达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沿海城市的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十分值得我们西部借鉴,其对于金融服务的创新一直领先全国。其中,浙江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也存在着融资难的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所具有的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很难适应现如今的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那么根本的解决方法就是创新,中小企业应将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为企业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也要通过不断的创新,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变得有利可图起来,再结合国家的税收优惠,中小企业和银行之间应实现双赢的局面。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特点,要大力推动债券创新,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就抓住了集合债,垃圾债等债券,抵抗了市场风险,吸引抗风险能力强的投资者进入,提高了融资水平。最后,沿海城市的民间融资机构都已合法合理化,陕西省科技型中小企业也应当大胆尝试,拓宽融资渠道。
参考文献
[1]高正平.中小企业融资新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2]赵尚梅,陈星.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
[3]张流波,刘志惠.中小企业融资理论综述[R].上海:财会研究,2006.
[4]罗洪波.中小企业直面经济全球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5]关爱萍,王瑜.西部中小企业融资难[M].北京:商业时代,2002.
[6]苏峻.中小企业融资研究[M].杭州: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7]孔曙东.国外中小企业融资经验及启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8]罗丹阳.中小企业民间融资[R].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9]王宏,杨卫东.中小企业股权融资攻略[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10]熊泽森.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制度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11]吴旺延.陕西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及对策[D].陕西:西安出版社,2004.
[12]聂亦慧.陕西中小企业融资风险规避问题研究[C].陕西: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13]葛文雷.财务管理[M].东北:东华大学出版社,2003.
[14]毛伟明.支持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贷款[J].北京:财经界,2009.
[15]李琳,陆三育.民营经济融资渠道初探[M].北京:新西部,1999.
[16]S.C.Myers.the capital structure puzzle[J].Journal of Finance,34(3),2008
[17]Stiglitz,Joseph E.and Weiss,Andrew 1981,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J].71(3)
[18]S.Y.Bank SME lending:Evidence from China.World Develop- ment,2009,(4).
[19]YBeck,T.Access to finance as a growth constraint.Banking & Finance,2006,(11)
[20]Justin Yifu Lin,Xifang Sun.Information,Informal Finance,and SME Financing,Frontiers of Economics in China,2006.
[21]Robert Cressy,Christer Olofsson.Small Business Economics,1997-04.
[22]Peter Zangl.The financing of the community after the Edinburgh European Council,1993.
[23]The relevance of pecking order hypothesis for the financing of computer software and biotechnology small firms:some UK evidence,Farid Ullah;Qaisar Abbas;SaeedAkbar,International Entre- preneurship and Management Journal,2010-09 Allan S.Mandel;Small business,banks and SBA loan guarantees:Comment[J].Small Business Economics,1992.
作者简介:党晨鹭(1987-),女,陕西省西安市人,就职于西安外国语大学经济金融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宏微观经济实证、公司金融。
作者 党晨鹭 翟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