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等教育主体愿景分析

【摘要】成人高等教育为我国的教育、经济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也是学习型社会构建的主要途径,但理论界对其质疑也不断推高,2013 年 9 月 13 日中青报所载「继续教育被指成为高校「钱袋子」一文可认为目前最高质疑声。是否成人高等教育真是前景微茫,成人高等教育的主体:学生、学校、社会最具有话语权,其愿景决定成人高等教育的走向。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 主体 愿景
一、引言
上个世纪 80 年代初到 2000 年代初期,我国的经济制度、社会制度处于结构再造阶段,各行各业百废待兴,人才亟需;教育系统内部生态环境也非常宽松,这为成人高等教育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提供良好土壤。同时成人高等教育是比较新鲜的稀缺品,是社会对学历需求提升的最快途径。此外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监管部门重视内涵打造,追求质量和美誉度,整个成人高等教育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从 2005 年以后,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成人高等教育饱受专家们病诟,缺乏成教特色、教育质量偏低、竞争力不足、社会声誉严重下降、教育品质和形象下滑,昔日头上耀眼的学历文凭光环黯淡,似乎前景微茫。但在另一方面从 2009 至 2012 年四年全国成人高等教育录取人数的连续增长,似乎与学术界的目光相左。成人高等教育是否真是前景微茫,成人高等教育主体最具话语权,并决定成人高等教育的未来走向。
二、成人高等教育主体愿景
(一)社会方面
作为社会(用工部门)而言,以最核心的文凭从表象上看,十年前似乎是一票难求,而今是江河日下,尤其是单位对职工的求学支持态度似乎很冷淡,这是成人高等教育好像已到了望断天涯路也望不见自己的路,而实质上可以说没变化。十年前或更早些,成人高等教育的确属「补偿教育」,多数部门的主要领导的学历提升也主要通过该途径实现,当然对成人高等教育文凭的待遇政策:「票子、位子、房子」自然不薄。随「补偿教育」结束,待遇对比失落感很大。但实际并非如此,根据本人连续几年对毕业生的追踪了解,还真如一段戏言。博士生如坐软卧、本科生硬座、专科生站票、成人学生在厕所,火车到站,老板不管你如何而来,主要看你能做什么,所以真才实学是根本。
作为社会依附关系而言,对成人高等教育也是肯定的。部分家长因种种因素未上大学而将这种愿望寄托到子女身上,希望子女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获得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并使自己的心理得到满足。另外学生周边社会关系对学生通过成人高等教育途径提升表示赞许或认同。
(二)学生方面
作为学生的愿景可通过其学习动机认知。于海昌(2005),首先是以获得知识、技能和解决学业问题为目标的需要,其次是把学业成就看作赢得相应地位或更高地位的手段。李松庆(2009),选择学习动机是提高素质和获取文凭的学生最多;选择学习动机是现工作需要、谋求新职的学生次之;再次是选择学习形式适应在职、个人兴趣、知识陈旧需要更新;最后是选择父母要求、取得他人的认同。冯丽华(2010),李金波(2004)等人,成人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要动机分为了这四种类型:求知兴趣型、职业发展型、服务社会型以及外界期望型动机。通过归纳,成人学习动机的类型中主要包括求知兴趣,职业进展,改变生活,社会服务,外界期望和社会关系等六个方面。其中求知兴趣,职业进展占绝对多数。本人连续对成人高等教育二年级学生对学习目的调查,既学知识又拿文凭选项占 90% 的结论与之相吻合。这也可解释在学者的质疑声中,2009~2012 年全国成人高等教育录取人数呈逐年增长趋势,分别为:201.5、208.4、218.5、243.96 万人。但是学生在校的一些表现似乎有悖这种连续增长势头。一是到课率,30% 多点是常态,60% 以上是奇迹。二是少数学生的意识,在他们的观念中学校办学仅是为了赚钱,缴了学费,他们就消费者、是上帝。有的把老师告诫当耳边风,当问题出现时,还言之凿凿什么交了钱该如何如何;把学校当茶馆大有人在。对这种初衷与行为的不一致,原因何在呢?应是监管方面出了偏差。
(三)学校方面
成人高等教育在历史上对承办主体在财力,声誉的贡献功不可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对教育投入加大以及社会对学校的评价似乎更喜欢从科研和规模角度为出发点,从而导致成人高等教育边缘化,基于这样的对成人高等教育认识,从而高校对成人高等教育的视角发生多样性,有正面的、也有扬其波逐其流的、也有避而远之的。
正面的,「主办高校对继续教育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都是照搬照抄全日制教育的模式,专业设置往往强调学术性,教学讲究稳定性,对受教人员『学以致用』的现实需求考虑不够」。「继续教育在很多高校都被边缘化,没有纳入高校整个体系中,缺少归口管理、职责不清,缺乏教学质量监督评价体系,只是作为创收的『钱袋子』在使用。」
扬其波逐其流的,「用一流大学牌子招生,让不入流教师上课,发国家承认的大学文凭,是高校继续教育学院生存的不二法门」;都给继续教育学生配本校最好的老师,肯定是亏得一塌煳涂。」「对于继续教育学历『注水』现象,高校党政一把手比谁都清楚,但是面对市场吸引力,往往只顾挣钱不愿担责。」
避而远之的,「但在 2002 年发现继续教育学历的生源对学校百年品牌与信誉有着潜在巨大的风险与损害,校方断然停止招生。从此以后,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只做非学历的继续教育」。「现在继续教育的社会声誉面临严峻的挑战,稍有闪失就会把百年老校的品牌给砸了」。
三、成人高等教育主体愿景协调
(一)学校应改变认识和强化管理
综上分析各主体愿景,其核心还是教育的质量,社会需要能做事的人才,学生需要学到真东西,学校在主观上也不希望由于质量问题影响其声誉。这些主体中学校是核心。故学校对成人高等教育要有充分的认识,在多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基础上,对成人高等教育未来发展充分思考,有远见地制定政策。
首先成人高等教育是高校的责任和义务。从近几年成人录取人数逐步增长看,成人高等教育将长期存在,而且是向学习型社会转变的必经途径,不能简单地把成人高等教育看成是谋生出路,而应是促进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其次要把成人高等教育与学校的办学定位、总目标定位、培养目标定位、质量保证目标定位等一系列定位有机结合起来,这是整个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再次是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计算机互联网、大力推进继续教育的现代化和信息化,改变教育模式单一格局,为各类型学生学习提供方便之路。最后创新管理体制,激发管理活力。学校要根据继续教育的新情况、新特点,不断优化管理体制,建立具有高校特色的管理模式,明确责、权、利三者的关系,完善教育制度体系,在稳定发展中改革和创新,实现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二)学生引导与管理制度落实
从调查中可知,绝大多数学生是希望学有所用的,但由于部分学校认识偏差产生不良示范从而使学生负面部分呈现,这绝大多数学生应加强引导。教师是教育目的的执行者,是教育意图的贯彻者。教师的诠释,古有「传道授业解惑」,今有「身正为范,学高为师」之说。无论古今都把道业摆首位,术业放次位。教师应以自身的行动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特别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可多采用「参与式学法」,该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学生等互动的理念,鼓励学生积极而又创造性地主动参与到习中,从而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和提高素质,从知识的被接受者变为主动接受者、互动的推动者乃至指导者。
对于极少数认识有偏差,经教育无提高的学生,该清理一定得清理,万不可从经济利益角度思考问题。
(三)社会力量纠偏
作为成人高等教育主体之一的社会各用人部门,多数只能通过选择成人高等教育的产品来产生间接作用,而这种作用传导机制过长。所以监管部门一定要到位,途径也是多方面的。重点是加强教学评估与监管。一是改变成人高等教育的评价体系由原来的政府办学、政府评价单一的评价形式逐步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并逐步完善和充实我国现有教育评价体系,使教育评价体系从理论到实施都更加科学合理。使评估固定化、长期化,并改变过去仅对院校的总评,转向对教学点的抽评。这样可以使评估连续不断进行,促使各院校时时刻刻都认真办学而不是应付一时。这样的模式可以防止院校造假,并在一定程度上杜绝评估中的人情因素。加强监管主要是指监管权下移到最基层部门,无论什么学校、什么样的成人高等教育教学形式,都得落地开花。其产生的利益,除办学院校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学生的个体效益外,当地的未来发展受益最大,成人高等教育质量直接影响该地的未来。所以办学地的教育监管理部门有责任更应有权力对成人高等教育进行全面管理。纵观多数成人高等教育站点、教学班在基层教育部门几乎没有任何备案,更不要说报批了,所以应赋予基层教育部门对成人高等教育全面管理的权限。
成人高等教育质是一个综合工程,还有诸多细节如培养方案、教材、管理队伍等诸多方面变革均可更好促进主体间的愿景协调。
参考文献
[1]刘姝,蒲明.功利化视角下的成人高等教育困境与出路[J].成人教育,2012,(4).
[2]史志谨,宋东浩.引入市场机制:成人高等教育的应然选择[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12(03).
[3]单正丰.继续教育在高校发展中的作用探析[J].江苏高教,2013(2).
[4]李建平.继续教育成高校钱袋子.领导只花钱不愿担责[N].中国青年报,2013,9,23.
[5]冯丽华等.成人学习动机调查及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0(16).
[6]李松庆.关于成人教育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方法的调查与分析[J].商业经济,2009(12).
[7]于海昌.成人学生学习动机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2).
[8]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三十条意见[Z].
基金项目:云南财经大学科研项目,编号:YC2013C08。
作者简介:郎云辉(1973-),女,云南昆明人,云南财经大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成人教育管理。
作者 郎云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