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和启示


【摘要】2008 年美国次贷危机蔓延至全球以后,有关金融危机的探讨和研究再次走进各方的视野,本文分析这场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造成的影响以及带来的启示,有关当局总结经验教训,深化金融改革,为以后应对金融领域的各种危机做好准备。
【关键词】金融危机 中国经济 影响 启示
一、引言
2007 年 4 月,以美国「新世界金融公司」宣告濒临破产为标志,美国次贷危机爆发。该危机发端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信用违约,并迅速扩散到整个美国金融市场,2008 年 3 月,摩根大通以 2.4 亿美元收购贝尔斯登;7 月,美国政府宣布救助「房利美」和「房地美」(以下简称「两房」);9 月,在「两房」被政府接管之后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控股公司也申请了破产。以此为标志,由次级贷款所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全面爆发。美国的道琼斯指数大幅下挫,引发全球股市强烈震荡。危机不仅在金融层面扩散,并且在实体经济层面延伸传导开来。2008 年下半年美国破产企业数量大幅攀升,美国实体经济大幅下滑,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危机蔓延至全球。
二、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始于 2007 年的金融危机破坏力大,传染性强。短时间内就蔓延到了全球,中国经济也收到了不小的影响。
(一)中国在美国资本市场上的直接损失
在危机爆发之前,中国持有了大量的美国债券。危机爆发之后,中国面临大量的坏账无法收回,损失严重。2004 年到 2012 年,中国持有的国际债务证券分别为 920 亿美元、1167 亿美元、2637 亿美元、2650 亿美元、2311 亿美元、1882 亿美元、1941 亿美元、1180 亿美元、1108 亿美元(中国外汇总局,2013)。从这些数字上看,中国从 2008 年开始对外的债务投资规模兑减,这些减少的数量有一部分是由当局主动减持造成,也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在美国债券市场上的坏账损失。仅以中国商业银行业为例,2007 年 11 月,中国商业银行业持有的次级抵押贷款总额为 182 亿美元,到 2008 年 1 月,这一数额却减少到了 159 亿美元。作为此次金融危机中损失比较惨重的中国银行在 2007 年底的持有次级贷款的数量大约为 49 亿美元,但是到 2008 年 8 月的时候已经冲销了 2 亿美元,坏账率达到了 40.0%。如果以此坏账率来推算中国商业银行业仅 2008 年一年的坏账就超过了 72.8 亿美元。
(二)中国对外贸易环境恶化
此次金融危机给欧盟,日本等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带来了不利影响,导致了这些国家的经济衰退和世界的消费疲软,进而减少了对中国的进口总需求,使得中国出口贸易受到了较大影响。2008 年 11 月中国的出口总额 1149.9 亿美元,下降 2.2%,这是十年首次出现负增长,12 月份出口总额 1111.6 亿美元,下降 2.8%,2009 年的情况更为严重,一整年的出口贸易总额只有 13302.6 亿美元,相对 2008 年下降了 15.5%(中国统计年鉴,2010)。另外,金融危机所引发通货膨胀,原材料价格水平上涨,增加了中国出口产品的成本,使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压缩得更小。加之美国为了缓解次贷危机的影响,加速美元贬值,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加大,使得中国的出口产品在世界市场不断失去价格上的竞争优势,恶化了出口的贸易条件。全球经济下滑导致贸易摩擦增多,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美国、欧盟、印度等国家纷纷对中国发起各种贸易壁垒,反倾销,反补贴,技术贸易壁垒等各种贸易保护形式,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出口贸易,中国出口贸易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不容乐观。
(三)中国的外汇储备双重损失
美元在国际贸易和国际借贷中的使用量最大,流动性强,且美国的证券市场极其发达,因此美元资产成为了中国、日本等国外汇投资的首选产品。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7 年底中国的外汇储备总量为 15282.5 亿美元,其中美元资产的比例达到 70.0%,而这些美元资产中约有 60.0% 购买了美国国债和金融机构债券。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中国外汇储备面临了双重损失。第一,美国政府为了刺激经济,采取极度宽松货币政策,导致美元大幅贬值,美元兑人民币的年平均汇率从 2007 年的 7.6:1 逐年下跌,2008 年为 6.9:1,2009 年为 6.8:1,2010 年为 6.7:1,2011 年为 6.5:1,2012 年为 6.3:1,我国外汇储备资产相对购买力严重缩水,仅以 2008 年看,美元对人民币贬值 5.6%,若按中国在此阶段持续持有 7000 亿美元的美国国债计算,则仅仅因此所造成的损失就有 391 亿美元。第二,美国为了解决赤字问题,大量发放国债,2009 年美国政府密集发放国债,使美国国债价格快速下跌,中国外汇储备的原本不高的收益率变得更低。
(四)中国股票市场的震荡
由于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联系紧密,中国企业在美国上市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很多权重股甚至在两地或者多地上市,中国股市和国际股市的相关性已经很强。实际上,在美国发生次贷危机之后,中国股市开始受到冲击。随着危机的演变,上证综合指数显示出前期的大幅下降,后期振动式的上升,但是后力不足,整个股市呈现震荡不定的局面,如下图 1 所示。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资料显示,上证综合指数由 2007 年 10 月的 5210.7 点跌破 1531.8 点,2009 年上证指数虽然持续反弹,最终收盘价超过 3000 点,但是在当年 1 月 5 日跌破两千点,出现的当年最低点 1844.1。(KP-开盘价,ZG-最高价,ZD-最低价,SP-收盘价)
图 1 上证综合指数变动图
数据来源:上海证券交易所。
(五)中国国内就业下滑
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我国的出口订单大量减少,并且国外进口商拖欠账款的形势更加严峻,导致中国国内亏损企业数量急剧增加。2007 年,全中国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年营业收入达到 500 万的工业法人企业)亏损数为 45648 个,亏损总额为 1970.7 亿元,2008 年却急剧恶化,企业亏损数量达到了 65393 个,增长了 43.1%,亏损总额达到 5295.6 亿元,增长了 168.7%,2009 年略有下降,亏损数依然高达 59868 个,亏损总额达到 3281.1 亿元(中国统计年鉴,2010)。接连的亏损让很多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不堪重负,一夜之间纷纷破产,这使得就业岗位大大减少,市场用工需求锐减,失业人口数便急剧上升。中国城镇登记失业率在 2007 年为 4%,2008 年达到 4.2%,2009 年更加严峻,达到了 4.3%(中国统计年鉴,2010),这仅仅只是城镇登记的失业率,实际的失业率应该远远不止这些。
(六)中国国内消费预期下降
金融危机所带来的悲观情绪不仅仅对境外市场带来消费预期下降的影响,对国内消费市场具有同样的作用。金融危机的爆发引发股市的震荡导致国内消费者当期的个人财富收入减少,同时经济的下滑也会给消费者带来未来经济持续下降、个人收入减少的预期。代表着消费者对当前经济生活评价的满意指数在 2008 年第三季度降至 90.3 低于年初 0.5 个百分点,而作为消费者对未来经济生活变化预测的预期指数,则回落更为明显,从 2008 年一季度的 97.5 降至二季度的 96.7 再到三季度的 96.2(中国统计年鉴,2009)。显然,中国消费者目前在对收入、生活质量、宏观经济、消费支出、就业状况、购买耐用消费品和储蓄的满意程度出现了下降,这显示出中国消费者对于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还是比较敏感的,这种敏感将直接导致消费者增加储蓄,减少消费。
三、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一)处理好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的关系
中国金融发展水平比较落后,加入 WTO 以后,为了尽快的和世界金融市场接轨,中国政府一度大力提倡金融创新,特别是对基础特别薄弱的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但是,由于中国金融市场的不成熟,没有人意识到衍生金融产品潜在的巨大风险和监管的重要性,所以,没有实行同步的监管措施,更盲目的热衷于金融创新。一旦支撑衍生产品的基础产品出现问题,风险就会在各相关机构之间无限蔓延,使衍生产品运行的各相关方猝不及防、损失惨重。
汲取本次金融危机的教训,不能只沉迷于金融创新带来的客观的暂时性的财富,更要理性的、谨慎的看待金融创新,加强各个监管当局间的协调配合,把监管工作做到位。目前,中国金融市场采取的是机构性监管模式,针对不同的机构设置不同的监管当局,这种监管方式很容易产生「三不管」地带,造成监管真空。解决这种问题的办法可以考虑根据金融业务的特征和功能来设置专门的监管机构,这样可以明确各自的责任,避免监管真空以及多重监管的现象。稳妥的处理好监管与创新的关系,积极引导银行业进行金融创新,同时注重防范创新风险,坚持「风险可控、成本可算、信息充分披露」的监管理念。
(二)处理好金融全球化与资本开放的关系
世界经济处于全球化时代,一国经济的发展不能离开世界这个市场,金融业也不例外。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方面的直接影响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商业银行持有的美国金融机构的债券;二是中国的外汇储备。据各家商业银行披露的信息来看,中国有多家商业银行持有雷曼兄弟公司的债券。上述五家公布具体数据的中资银行,共计持有的雷曼债券超过 5.3 亿美元。由于雷曼兄弟公司的破产,发行的债券不能正常偿还甚至不能偿还,势必会导致这些持有雷曼兄弟公司债券的银行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从中国的外汇储备来看,主要以美元为主(不仅中国的外汇储备以美元为主,全球外汇储备的 60% 以上为美元资产),并且连年增加。2006 年约 1 万亿美元,2007 年为 1.53 万亿美元,2008 年为 1.95 万亿美元,2009 年为 2.4 万亿美元。在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导致美元贬值的情况下,中国外汇储备缩水在所难免。
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也为了兑现加入 WTO 时的承诺,中国必须要逐步放开资本市场。1997 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时期,中国政府采取各种措施防止了短期债券和游资进入中国市场。而现在随着资本市场的逐步放开,大量的短期游资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中国,而且其中相当一部分进入了房地产市场。所以,一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很有可能对中国的金融体系带来巨大冲击,这样一来,中国的资本市场处于两难境地。
要想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多方的参与和努力。一是中国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打下牢固的基础。实体经济强大了,承受各种打击的能力也大了。二是加强对金融市场进入者的监管,只让合格的金融机构进入金融市场。监督机构监督金融机构的活动,发现问题进行整改,对风险进行控制。三是各商业银行在进行境外投资时要审慎,密切注意投资风险,适时调整投资品种。四是分散持有外汇储备,不要把所有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持有外汇储备种类以及比例,分散外汇过于集中带来的风险。
(三)处理好对外贸易与扩大内需的关系
据海关每年统计的数据,2011 年及之前的年份,中国的外贸依存度都在 50% 以上,2012 年虽然下降到 47%,但仍然是同等经济规模的大国中比例最高的,如此高的外贸依存度导致了中国经济较易受到国际市场经济波动的影响。中国是出口大国,国际消费市场的萎靡,对中国出口加工企业的创伤很大。从 2007 年底的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中国出口加工企业大省广东省出现了两次倒闭潮:第一次是东莞企业倒闭潮,2007 年底,东莞虎门一个镇就倒闭了 200 家企业,2008 年以后,工厂的倒闭和迁移逐渐加速;第二次是「珠三角代工企业订单惨淡」,从 2008 年底开始,珠三角依靠订单的纯代工企业基本难以维持。
2009 年以来,在经济形势逐渐好转的情况下,中国出口企业的处境并没有多少好转,原来的经营模式已不再满足新形势的要求,出口加工业务逐渐转出中国,大规模的依靠出口已经不能带动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必须转变观念,寻求一条比较稳定的发展道路,扩大内需能解决危机中的困境,但也是最难做到的。
中国的消费水平之所以这么低,主要是因为居民对未来较高的预期支出信心不足,所以居民的收入大部分用于储蓄而不是消费。要鼓励居民消费,就要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居民有了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这样公众就敢于减少「预防性」储蓄,增加当前的消费。另外,据国家统计局的测算,农村人口没增长 1 元消费支出,将为整个国民经济带来 2 元的消费需求;农村人口对任何家电产品的普及多增加一个百分点,就可增加 238 万台(件)的消费需求。所以拓展农村消费市场是促进内需增长的重要途径。但目前中国农民普遍收入低,而且受金融危机影响,外出务工的返乡农民增多,使得农民务工收入有所减少,加之家庭中的教育、医疗、养老负担仍然较重,所以扩大农村内需的关键在于保证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关键在于普遍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缩小城乡差距。
参考文献
[1]王波.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和机遇[J].经济研究,2008(6):70-73.
[2]陈继勇,盛杨怿,周琪.解读美国金融危机-基于实体经济的视角[J].经济评论,2009(2):73-85.
[3]孙东琪,朱传耿,周礼.「两次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与影响及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迪[J].经济地理,2009(5):722-725.
[4]谢杰,张海森.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国际贸易问题,2009(7):3-10.
[5]揭水利.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影响和对策研究[J].金融与经济,2009(9):38-40.
作者简介:史雪娇(1990-),女,汉族,河北保定人,毕业于海南大学,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企业金融。
作者 史雪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