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对钢铁行业的影响及策略探析

【摘要】金融危机对钢铁企业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主要表现在出口量、价格的下降等。基于此,本文分析了金融危机对钢铁行业的影响,并提出应该从宏观调控、开辟新市场、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和加强经营管理等方面来做好后金融危机时代钢铁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关键词】金融危机 钢铁 影响 策略
从 2008 年金融危机到 2010 年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全球性的金融问题对实体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全球经济增速明显放缓,且前景更加不容乐观。金融危机以来钢铁市场经历了大幅下降和小幅回升的势头,但是总体还是下降的,这更加导致了钢铁企业经营困难的现状。如何做好金融危机后时代的钢铁企业金融管理,对于中国钢铁行业的长远发展具有积极地指导意义。
一、金融危机对中国钢铁行业带来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中国钢铁行业的影响是严重而且持续的,纵观 08 年以来我国钢铁行业的发展状况,可以得出主要的影响有一下几个方面:
(一)钢铁产品出口大幅减少
虽然我国的钢材 90% 都用于内需,但是加上用于汽车、造船等产业的钢材,钢铁出口份额可以占到 20%。根据相关统计可以看到,在金融危机之前的 2007 年 1 月 9 月,我国出口的钢材量约为 5000 万吨左右,而在 2008 年 1 月到 9 月,金融危机爆发的前夕,钢材出口量为 4895 万吨,相差不大,但是金融危机爆发之后,10 月份中国的钢材出口量锐减为 462 万吨,同比下降 30%。在之后的 11 月和 12 月这种情况持续加重,出口量同比下降了 50%。据海关统计,2009 年我国累积出口钢材 2460 万吨,同比下降 58.5%,价值 22.7 亿美元,同比下降 64.9%,金融危机的影响显露无疑。而 2010 年我国出口钢材量为 4256 万吨,虽然呈现出回升状态,但是和金融危机之前的出口量仍然有一定的差距,而 2011 年、2012 年为 4900 万吨和 5500 万吨,基本恢复了正常的水平,由此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金融危机对钢铁产品的出口量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二)国内钢铁市场需求量下降
因为中国的钢材大多为内需服务,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国内众多实体经济产业受到了影响,进而导致钢材需求量的急剧下降。诸如房地产业、造船业和汽车业等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订单量和需求量都大幅下降,造成钢材需求的大幅下跌。
(三)钢产品价格下降
金融危机导致的钢材需求量的大幅下降,也导致了钢产品价格的下降。金融危机最为严重的 2008 年年底到 2009 年,国内市场钢材综合价格指数从 161.47 点下降到了 95.56 点,甚至低于 1994 年时钢产品的价格,价格回落达 40%。而且钢产品的价格涨幅速度甚至要低于原材料的涨幅速度,更加加重了钢产品的价格下降趋势。据相关统计截止到 2012 年 11 月,国内钢材综合指数也仅为 105 点左右,仍旧处于长期下滑状态。
(四)钢产品产能过剩
产能过剩是困扰中国钢铁企业的一大问题。根据中钢协的统计,2012 年统计在内的大中型钢铁企业利润同比下降 98.22%,亏损企业大幅增加,亏损面高达 28.75%,其中 2012 年全年有 6 个月是全行业亏损的状态。我国粗钢年生产能力 2009 年为 7.18 亿吨、2010 年为 8 亿吨、2011 年为 8.63 亿吨,2012 年达到了 9 亿吨。本就供大于求的钢铁行业,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市场需求进一步减少,产生过剩问题更加凸显。
(五)钢铁企业出现亏损
由于上面几个原因的影响,再加上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和库存量居高不下,导致了钢铁企业的眼中亏损。行业利润在 2008 年 9 月份下降了 72.9%,2009 年上半年钢铁企业的利润仅为 0.18%, 2011 年 77 家大中型钢铁企业实现利润 875 亿元,比 2010 年减少 42 亿元,同比下降 4.51%。亏损企业扩大到 8 家,共计亏损 32.8 亿元,亏损面达 10.4%,而 2012 年中钢协会企业的销售收入、利税、利润全部同比下降,其中利润下降 98%。这样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都受到了金融危机导致的需求减少、原材料价格增高的影响。
二、金融危机背景下钢铁行业发展策略
(一)加强宏观调控
为了保证钢铁行业的健康发展,国家于金融危机之后发布了《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其中要求钢铁行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宏观规划国内外市场,刺激内需,控制总量,改造技术,优化布局,推进钢铁行业的升级。规划在金融危机的后时代起到了很好的调控作用。
(二)积极找寻新的钢铁市场
政府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拉动市场对钢材的需求,目前国家通过的铁路建设很好的刺激了内需,各种公路、水头、港口的建设以及震后重建工程都成为钢材新的市场。在初期的规划建设中,将消耗大约 8000 万至一亿吨的钢材。
(三)提升钢材产品开发力度,促进产业升级调整
加快产业升级,淘汰旧的工艺和技术,提升钢材产品开发力度是摆脱现今钢材滞销的有效手段。首先要扩大内需,为重大工程建设和精细化的汽车、造船和家电等新兴企业来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尽量加大产品开发力度,避免低附加值产品的生产,质量为先;其次是要提高技术和服务。为用户提供良好的服务,介绍新产品的性能和优点,及时听取客户意见和反馈,并在具体的生产中做出调整,同时也应该根据客户需求来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新品种和新型号;最后与大型的汽车、造船企业、家电和房地产商合作,共同研发新产品。
(四)加强经营管理,拓展海外市场
本着努力降低能耗,降低成本的理念,做好生产管理和库存管理,维持企业稳定。同时要大力拓展海外市场,扩大出口量。
参考文献
[1] 于资刚.金融危机下的钢铁企业营销探究[J].新财经(理论版),2012(05):101.
[2] 冯丹.后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钢铁行业「持续遇冷」的现状及对策分析——以重庆钢铁为例[J].商情,2013(13):37-38.
作者简介:陆佳薇(1993-),女,上海人,本科,华东政法大学,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
(编辑:陈岑)
作者 陆佳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