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建金融系统审计大格局的思考

作者
作者

【摘要】刘家义审计长提出财政审计大格局概念后,各层级政府纷纷尝试推进构建,包括金融系统在内的各行各业也应该自觉思考探索构建方法和模式。与此相对应的是,在风险管理及审计方面习惯领先一步的金融业的审计工作全方位地唿吁金融审计大格局的到来,在此基础上笔者初步设想了构建金融系统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关键点。

【关键词】风险定义 审计转型 危机 良机

一、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内涵及启示

2009 年 3 月 3 日,在财政审计项目培训班上,原审计长刘家义代表审计署党组讲话时指出:「政府所有的收入和支出都是国家财政的范畴,与之相适应,我们要着力构建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首次提出了构建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的理念。而后,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审计机关,纷纷探索构建审计大格局的实践和理论。

与过往分散的审计项目或部门、地域、领域各自为政的分散态势不同,财政审计大格局强化系统性、统一性、宏观性和彻底性,全面整合审计资源、拓展审计视野,关照一切政府财政资金,展现出全国或不同级别的政府审计「一盘棋」的大兵团作战气势,在系统确认、评估各种风险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也给审计领域的发展带来了多方面的启示。

启示之一是系统性是审计工作彻底发挥作用的保障。作为协同管理层开展风险管理、提升组织绩效的一种确认活动,单个审计项目在发挥其自身的作用的同时其分散性为审计风险留足了空间,限制了其整体效用的发挥。对此,唯有形成系统的大格局,在时间、领域、部门、层级等多个维度系统联动,实现审计程序、审计跟踪、审计模式开发等方面的无缝连接,并形成长效机制,才能比较彻底地在确认业务风险的同时评估、管控审计风险。

启示之二是适用性可从政府部门拓展至社会各个领域。刘家义审计长提出财政审计大格局是在特定境遇下针对国家审计而言的,不过其本身的适用范围绝对不局限于国家审计,也不应该仅在国家审计领域发挥作用,应该在国家审计领域初步实践后逐渐向企业内审、金融审计、社会审计等领域蔓延,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发挥其由于系统性而产生的积极作用,其中与国家审计密切相连不可分割的金融审计应该是其走出国家审计后的第一个领域。

二、构建金融系统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必要性分析

与其他行业相比,金融业是较早地接受风险管理理念,开展实施风险导向审计工作的领域,在社会各行业各领域中具有一定的先导性。目前,金融业及审计工作的多个方面又唿吁金融审计大格局的构建和实施。

(一)日益广阔的审计面需要构建金融审计大格局

在目前金融市场上,金融结构日益复杂化,非银行金融机构数量和资产负债规模大幅度扩张,非货币性金融资产的创新也不断发展,金融衍生业务迅速拓宽,传统的金融业务向中间业务、电子业务、证券业务、保险业务等不断倾斜。在这种情况下,金融审计监管的客体将更为广阔,侧重点也日益向银行中间业务、表外业务、证券市场以及其他金融衍生工具方面倾斜。对此,传统的审计监督模式难以适应和胜任,需要构建审计大格局与时俱进地确保全覆盖。

(二)综合经营的趋势需要构建金融审计大格局

随着对外开放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系列宽松政策络绎而出,股票、债券、短期融资券、商业票据、期货、利率市场等众多金融工具纷纷涌现,彼此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煳,交叉混业经营逐渐成为现实常态,综合经营业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分业监管模式已经相形见拙,构建金融审计大格局支撑统一监管成了未来发展的必然。

(三)多部门协调需要构建金融审计大格局系统联

基于金融业的复杂性及本身地位的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体系由政府监管为主导、金融机构内部控制为依托、行业自律为辅助和社会监督为补充、国家审计为最终监督,这种五位一体的局面让金融审计工作涉及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财税等多部门,在协调方面对地位、能力和技巧等有极强的要求。这些需要构建金融审计大格局以系统、全面的姿态统筹协调,协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实现金融业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四)财政风险向金融风险的蔓延需要构建金融审计大格局接驳防范

基于国家财政和金融业的天然联系,二者的风险是随时可以互相转化甚至共享的。国家财政领域的国债风险、财政周转金风险、地方债务风险等都容易引发金融风险。最近几年,随着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构建和完善,财政方面的部分风险以风险转移的态势进入金融领域,加剧了这种财政风险向金融风险转化的范围和规模。对此,唯有构建与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类同的金融审计大格局,二者之间实现无缝接驳,才能彻底堵死财政风险向金融风险转化的路径。

三、构建金融系统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初步设想

站在如今金融审计的现实平台上,在持续完善金融监管体系的同时需要从多个方面出发,构建全新的金融审计大格局。对此,笔者有如下几方面设想:

(一)建立权威机构,作为金融审计大格局的终极权属载体及协调者

与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一样,金融审计大格局同样是全国一盘棋的系统态势。然而,与国家财政系统的层级性、健全性及秩序性不同,银行金融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非货币金融机构的分布比较零散,管辖方面的关系错综复杂,是构建金融审计大格局的主要障碍。对此,笔者认为可在国务院领导下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负责协调国家审计机关、金融监管机构、中央银行、各金融机构、相关财政机关及相关监管部门,通过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不定期地就一些重大问题进行协商。

(二)建章定制,构建金融审计大格局的基本框架

确定专门机构以后,可由该机构协调国家审计机关、金融监管机构、中央银行、各金融机构、相关财政机关及相关监管部门的管理层及审计人员,以宏观性、行业性或系统性的金融风险为主要关照对象,开展系统调研,召开系列研讨会议,厘定相关机构协调、金融审计计划体系构建、审计模式开发、风险预警体系建设、跨单位及领域的审计项目协调、审计质量监督体系等方面的规章制度,从整体上确定金融审计大格局的基本框架,构建国家金融审计与金融监管协作框架,理清国家金融审计的工作边界,依法对各种金融机构进行系统性风险审计和对监管机构的工作绩效进行系统监督和确认,全方位地为金融审计大格局作用的发挥奠定基础。

(三)借助科学和网络信息力量,构建宏观共享的审计信息资源库

金融审计大格局启动并发挥效用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构建金融审计信息资源库,在全国范围内的金融系统实现各种信息共享。这里所指的金融审计信息资源库主要有如下几种,一是金融风险数据库,包含不断更新的各种金融风险,便于开展系列审计项目时注意确认防范;二是金融审计模式资源库,包括各种组织进行金融审计过程不断开发运用的有效模型;三是金融审计信息库,包括各种审计计划的执行、审计项目的实施、各金融组织年度审计的结果等信息,便于其他审计团队开展相关审计工作时获得更充分的支持信息;四是协同合作模式信息库,在金融审计大格局下,很多审计项目需要多个甚至多种金融组织协同进行,该信息库是这种合作的经验总结信息集成。

作者简介:吕卉(1980-),女,广东佛山人,佛山顺德农村商业银行会计师、经济师,研究方向:金融管理、经济管理、审计理论与实务。

(责任编辑:刘影)


作者 吕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