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公司规模经济的实证研究

【摘要】国内外对保险行业的经济规模经济进行了相关的研究。本文主要采取定量研究以及定性研究的办法对目前我国保险公司规模经济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的保险业存在规模不够经济、全要素贡献程度低以及狭义技术进步贡献低等问题。因此倡导保监会不断完善保险业发展政策、加强专业保险经理人培养以及积极推广混业经营方式,加强业内的合作,逐渐扩大保险业的规模经济。
【关键词】规模经济 全要素生产率 狭义技术贡献
一、前言
目前我国的保险行业发展较快,保费以及参保人数高速增长,而且预估在未来十年内其上升空间较大。通常保险业内是利用保险规模的扩张所带来的规模效益来衡量保险业发展的经济程度,这就是规模经济的含义。本文主要采取定量研究以及定性研究的办法对目前我国保险公司规模经济进行实证分析,以探究如何让保险业趋于壮大和规范,这对保险业经济能够健康、持续发展意义非常重大。
二、国内外关于规模经济的理论及文献综述
最早的规模经济概念是 1962 年着名经济学家马歇尔在其着作《经济学原理》提出来的。此后许多经济学派也针对规模经济进行大量的研究。而 1957 年索洛提出了全要素理论,也称为「索洛余值」,接着,美国着名经济学家丹尼森在索洛全要素理论基础上,将全要素生产率分为规模效应、衡量效率改善以及技术进步三部分。因为保险业的特殊性,使得其业内规模经济关系也比较复杂。国外大部分研究均是探究规模经济的效率及方法,或者探究保险公司的不同形态,不同营销方式的效益等。例如 Timme、Grace 在 Murphy 及 Filed 关于规模经济分析的基础上,以美国的寿险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出合理的保险产出组合能够极好地创造经济效益。Geehan、Da-ly 和 Roa 应用传统的超对数成本函数计算办法,以保费增加的拉式指数作为产出的变量,评估了加拿大寿险公司的技术进步及规模经济水平。
在国内研究方面,2000 年铭奇、邓秋云分析指出,我国大部分行业的企业规模经济效应不显着,只有一部分交通运输、非金属或者商品批发零售等行业存在 U 型的曲线关系,即规模经济效应比较显着。2008 年,章林和何晓夏认为,营业成本以及保费收入均是以市场份额为出发点,指出我国保险公司规模最适宜的市场份额大约为 10%-25%。2009 年,刘霄辉和祝向军则指出,目前我国保险公司 9%-11% 以及 1%-4% 的市场份额能够达到规模最佳。
在上述理论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我们得知,规模经济涉及的要素较多,而且部分要素可以计量,而部分要素则不能,因此选择全要素的研究方法,可以结合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更利于了解目前保险业的规模经济水平。
三、模型设定与实证分析
(一)计量模型的设定
在现代经济学理论中,常常采用 C-D 生产函数作为规模经济分析的基本模型。原因有:(1)该函数所要求投入的指标中,其资产(固定资产)需要占据总资产中大约 25% 的比重,但是大多数保险公司的固定资产并不足总资产的 10%;(2)许多营销人员的业务数据很难具体统计和采集,这样在分析劳动力对总产出贡献份额时,其真实性受到极大影响;(3)C-D 生产函数不但对每个自变量影响因变量的因素进行了充分考虑,而且对各自变量之间的交互效应对因变量的影响也能做出较好的论证,综合来说,该函数模型对数据的要求较灵活,因此较广泛应用于保险、银行等金融行业的成本以及规模经济分析中。
(二)样本选择
截止 2009 年,国内的保险公司共有 98 所,其中外资 40 家,中资 58 家,这表明,我国资本的保险公司的市场集中率比较高,占据较大市场份额。本文主要选择中资保险企业为研究对象,具体选择了成立于 1998 年之前的 16 家保险公司,具体为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人保、太平洋保险、华泰财险、天安保险、中华联合、泰康人寿、新华人寿、华安财险、友邦上海、永安财险、大众保险、民安深圳、美亚上海以及友邦广州。对这批研究对象的从 1998 年到 2009 年的数据实行规模经济实证分析。从 2009 年的资料来看,这 16 个保险公司保费高达 5 082. 77 亿元,大约占据该年度全国保费的 90%,而且 16 个公司均满足模型的需求。样本的区间是从 1998 年到 2009 年,本组所有数据均是面板数据,来源于《中国保险年鉴》。
(三)实证结果
利用超越对数函数模型的分析,获得全部样本公司的回归估计结果。把参数的估计结果代入规模经济(SCE)公式进行计算,结果获得 16 家样本公司的规模经济系数。该结果表明,在 1998 年到 2000 年之间,只有泰康人寿、华安财险、除华泰财险以及新华人寿的 SCE 值略大于 1,其他保险公司均略小于 1。这提示,只有少数在公司在成立之初,存在微的规模不经济情况,在此后的发展期,均表现出程度不一的规模经济效应。
四、结论与建议
总体而言,国内的保险公司在 1998-2009 年间,均存在程度不一的规模经济效应,而且显示规模越大、资金越雄厚的保险公司其规模经济效应略强,但是差异比较不显着。所以,在保险业发展的过程中,以保费收入的多少以及规模大小衡量企业的效益是不够科学的,保险公司应该更加注重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大小,而不能一味只关注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小。此外,倡导保监会不断完善保险业发展政策、加强专业保险经理人培养以及积极推广混业经营方式,加强业内的合作,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努力实现规模、效益和速度三者的统一,才能让保险业趋于壮大和规范,对保险业经济能够健康、持续发展起到非常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侯晋,朱磊.我国保险公司经营效率的非寿险实证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 2004(04):108-112.
[2]邹功达.保险企业投入产出实证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04):60-67.
[3]戴稳胜等.寿险业产业结构与企业经营策略对获利能力的影响[J].统计研究,2004(09):19-22.
作者简介:樊希(1984-),女,南京人,本科,研究方向金融与保险学。
(责任编辑:陈岑)
作者 樊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