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综述

【摘要】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部门,金融体系运行的稳定性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体经济运行的质量和安全,而银行业又是金融体系的核心部门,在金融全球化的趋势背景下,允许外资银行参与本国银行业竞争己成为各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本文对近几年关于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体系稳定性影响的文献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明确目前这一领域的发展轨迹和动态,为更深入的研究我国银行稳定性提供一个参照平台。
【关键词】 外资银行 银行体系 稳定性
伴随着外资银行在世界各国影响的不断加深,学术界存在的分歧和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对于银行部门融资处于主导地位、金融市场尚不发达的中国来说,银行体系的稳定显得尤为重要。金融开放,外资银行的全面进入所带来的影响和冲击是不可避免的,中国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将受到更加严峻的挑战。目前来说,国内的研究多为外资银行进入对银行体系稳定性影响的理论分析,实证研究缺乏系统性。本文参考国内外研究的经验,对近几年关于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体系稳定性影响的文献进行了系统的梳理。
一、从信贷市场均衡角度
传统的银行经营理论认为,银行必须在满足流动性、安全性的前提下从事经营活动,其中资金的流动性是关键,能否获得持续的资金支持是化解银行危机的关键。
Agenor(2001)研究了外资银行进入为东道国银行所带来的成本问题,由于外资银行对新兴市场国家的环境不熟悉,当遇到不利的事件时,他们会首先选择迅速大规模的撤离,导致「顺周期贷款行为」,造成资本外逃,不利于本国银行体系的稳定。另外,Micco 与 Panizza(2004)进一步研究发现外资银行与本国银行相比,外资银行存款的波动幅度决定了其是否减少贷款的「顺周期性」。
有些学者也提出了相反的观点,Bonin 等(2003)认为外资银行资本实力雄厚,管理风险能力强,对东道国金融周期波动的敏感度较低,发生危机时能够为东道国的客户提供相对稳定的贷款。Iman van Lelyveld(2006)对十个中东欧转轨国家的实证研究表明,对以外商直接投资形式进入的外资银行来说,母国经济状况恶化,为弥补母国盈利机会的减少,外资银行向东道国提供的信贷反而会增加。Hans Degryse 和 Sylwester Kozak(2009)通过观察外资银行进入后对新兴市场国家的信贷分配现象发现,外资银行进入对信贷分配的影响主要源于外资银行优越的性能,而外资银行进入后提高了贷款数量和质量,这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银行的信贷风险。Khattak(2011)对 2003-2009 年期间南亚发展中国家 200 家银行进行了研究,发现在危机发生期间,外资银行信贷并不敏感,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东道国银行体系。类似的研究还有 Dages(2000)、邱立成和王凤丽(2010)等。
二、从竞争与稳定性的关系角度
一般认为银行的竞争与稳定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即稳定和竞争不能同时获得。Barajas 和 steiner(2000)通过研究哥伦比亚银行的财务数据,发现外资银行进入会提高国内银行风险的成本,丧失特许权价值,导致银行贷款质量恶化。Clarke(2002)认为外资银行「摘樱桃」战略,使得东道国的本土银行面临的客户盈利能力下降,竞争力降低,风险加大。类似的研究还有宋伟良和刘宇迎(2005)等。
而另一些学者认为外资银行进入东道国能够通过促进银行间的竞争,提高银行运营效率,增强银行体系的稳定性。Caminal 和 Matutes(2002)发现垄断的银行更倾向于采用监控措施而非信用配给来对付借款人的道德风险等问题,垄断的银行比处于竞争中的银行风险更大。叶欣和冯宗宪(2004)使用 50 个国家(包括 30 个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1988—1997 年间银行的年度数据,以外资银行份额变量等控制变量为自变量,以银行体系危机虚拟变量为因变量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外资银行竞争程度与银行体系危机发生的概率呈负相关,外资银行的进入通过增强本土银行间的竞争增强了东道国银行体系的稳定。Ursula Vogel 和 Adalbert Winkler(2012)认为跨国银行具有更好的信贷风险定价的技术,外资银行这种「摘樱桃」的选择往往能提高信贷分配的质量,这将有助于提高银行体系的稳定性。类似的研究还有 Jenkins(2000)、Levine(2003)、焦建东(2008)等。
三、从传染效应角度
另外一部分学者从传染效应的角度来研究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Cardenas 和 Graf(2003)指出当东道国的外资银行来源国高度集中时会成为危机的传染媒介。如果外资银行总部受危机冲击,在东道国的子银行可能会成为危机的传染媒介,对东道国银行稳定性产生负面影响。项卫星和王达(2010)通过分析发展中国家银行数据,发现来自发达国家的跨国银行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后,在新兴市场国家的分支机构可能会成为危机的传染媒介,产生一定的「传染效应」,由于信息不对称,来自母国的外部冲击很容易对国内银行造成威胁。类似的研究还有王健和庄起善(2004)、Lelyveld(2005)、Honohan(2009)等。
四、从东道国态度和开放程度角度
一般而言,影响程度部分取决于东道国政府对外资银行的欢迎程度和政策制度。张蓉(2006)通过对外资银行进入拉美国家银行体系变化前后对比发现,不同国家在引进外资银行时由于态度的不同,对银行影响程度就不同,大规模激进的引进短时期内提高了整体银行的业务水平,但也存在较大的危机隐患,不利于整个银行体系的稳定性。林可全、王韵亭(2008)的研究发现了一些规律: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随着开放阶段的深入呈现先升后降的现象。王韵亭和林可全(2008)通过使用宏观经济变量分析方法,发现外资银行对东道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随着开放阶段的深入呈现倒「U」型的变化。顾金宏等(2009)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构建了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度量指数,对外资银行在中国的渗透做了实证研究,认为早期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银行体系稳定性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但是这种不利影响越来越小,随着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中国银行体系稳定性逐步增强。类似的研究还有张荔(2002)、Poonam Gupta(2006)、方霄(2009)等。
五、简评
目前外资银行进入东道国的数量逐步增加,分析研究外资银行进入给对东道国银行稳定性的影响愈显重要。从研究层面上看,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体系稳定性影响的问题中微观层面的研究较多,宏观层面的研究相对薄弱。从影响方面看,外资银行进入不仅对东道国产生影响,对于外资银行所属国来说也会有不同的作用,但这一方面研究相对薄弱。
近几年有关外资银行进入对新兴市场国家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的研究结果,也多认为这种影响是不确定的,它主要取决于东道国银行经营的宏观经济环境、金融一体化程度和政府监管能力等因素,并不能一概而论。
从中国角度而言,不断引进外资银行已成为目前金融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短期内外资银行的涌进可能对国内银行业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但在未来发展的长时间内,外资银行在中国政府的指导和调控下循序渐进的扩大规模,通过示范效应、扩散效应等方式提高国内银行的业务水平、服务质量和营业效率,从而在整体上增强中国银行体系稳定性。总之,外资银行进入是不可违逆的趋势,在借鉴和引进外资银行的过程中,掌握一个重点,而这个重点就是在保证吸纳外资银行的数量基础上重视核心技能的创新。
参考文献
[1]Dages.G, Goldberg.L.G. and Kinney.D. Foreign and Domestic Bank Participation in Emerging Markets,2000.
[2] Clarke.G.Cull.R. Does Foreign Bank Penetration Reduce Access to Credit in Developing Counties?World Bank,2002.
[3]张方方,方霄.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对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影响的实证分析[J].亚太经济,2009(6).
[4]项卫星,王达.新兴市场国家金融部门 FDI 增长中的「传染效应」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10(2).
作者简介:温馨(1988-), 女,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人,济南大学 2010 级国民经济学研究生。
(责任编辑:刘影)
作者 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