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银行进入农村金融市场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者
作者

【摘要】随着我国资本项目的全面开放以及上海自贸区的建立,外资银行已经逐渐成为了我国金融市场的重要参与者。近年来,随着城市金融市场的饱和,外资银行纷纷将目光转向了广阔的农村地区。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农村地区,给原本逐渐退出的中资银行敲响了警钟,重新认识农村地区的金融发展前景,同时进一步规范农村金融市场,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真正实现「服务三农」是当前我国政府和银行都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

【关键词】外资银行 农村金融市场

近年来,由于农村金融市场的持续疲软使得许多中资银行开始逐渐压缩农村网点,大有退出之势。与之相反的,外资银行则开始逐渐将目光集中于广大的农村地区。截止「十一五」末,我国农村共有约 1.2 亿农民有着贷款需求,但金融服务供给率不足 60%,农村小微企业供给率甚至不足 50%,而且门槛较高,使得当前农村金融市场的缺口巨大,这也是外资银行选择进入农村市场的根本原因。

一、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农村市场的主要特点

(一)农村地区的地域选择

外资银行进入农村地区,大的方面是受国家政策即银监会批准的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地区的限制[1]。具体的区域选择,外资银行则偏好农业产业特色突出、资源优势明显、经济增长潜力巨大、金融服务欠缺的区域,譬如汇丰(10 家村镇银行及 6 家支行)及花旗(3 家贷款公司)首次试水农村,就选择了湖北省,这是由于湖北的农产品产量一直居全国前列,且其中随州是我国鄂北地区重要的粮食、中草药及大蒜产地,天门蒸菜、公安棉花、赤壁猕猴桃等均是湖北省甚至全国的重要农业产业基地。此外,目前重庆也是外资银行进入农村的重要区域,除了有良好的农业优势外,重庆还有「大城市」与「大农村」相结合的典型特征,因此东亚银行、汇丰银行、澳联银行等在重庆各区县农村均有涉足。

(二)进入农村金融的方式

外资银行进入农村地区的主要方式体现在所设立金融机构性质的不同上,主要包括村镇银行和贷款公司两种形式,如汇丰银行选择村镇银行 + 支行是较为典型的一种方式,近年来汇丰银行业开始逐渐采取参股介作的方式,今后可能发展为一种新型方式。

(三)金融服务的主要对象和业务内容

目前外资银行进入农村的主要服务对象包括农户、乡镇小微企业及农产品供应方及出口方等[2]。在业务内容上,外资银行主要提供存汇款、企业及个人信贷、企业融资及企业常见金融服务(应收账款、票据贴现等)、出口企业贸易及结算服务。此外汇丰部分村镇银行还为当地基建项目提供融资服务。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今后外资银行还可能会提供保险、企业及个人理财产品服务,并扩大农民个人贷款的覆盖范围。

二、外资银行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影响

目前,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所带来影响已经逐渐显现,其正面效益主要体现在丰富了农村金融市场,并促进了市场的规范发展;其负面效益主要体现在对中资银行所带来的市场竞争和人才争夺。

(一)农村金融覆盖率明显提高

由于外资银行的进入,中资银行也开始重新审视农村市场,之后国内部分省市的中资农村金融机构也开始逐渐增加服务网点。截止 2010 年末,由大型商业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组建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有 500 多家,开业机构发放的贷款中超过 80% 用于「三农」和小企业[3]。可见由于外资银行的进入,使得中资银行开始正确认识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前景,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极大地扩展了农村金融的覆盖率。

(二)提高了中资银行经营水平

外资银行在企业治理、金融服务、管理模式、风险控制、文化建设、金融创新等方面都有着中资银行无可比拟的现实优势。外资银行进入后,中资银行在农村地区的发展空间和经济效益被进一步挤压,因此中资银行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经营运作水平,规范管理,加大金融创新,才有资格与外资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展开竞争。这一点促使中资银行加快农村经营转型,加快网点覆盖,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创新农村金融模式,健全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的公司治理模式。近年来,中资银行在农村地区开始积极实践混业经营,提高经营效益,提高产品水准,支持「三农」事业。

(三)完善了农村金融市场体制

外资银行的进入带来了农村金融市场的繁荣,中资银行的回归使得农村金融的竞争逐渐激烈,有效地推动了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村镇银行的设立是一种新型的农村金融模式,今后将进一步促进农村征信体系、支付系统的完善,以及与中银联对接、金宏工程进入农村等问题的尽早解决。为进一步推进并规范外资银行在农村提供金融服务,目前我国银监会正在积极开展体制创新,优化农村金融市场体系。

(四)冲击了中资银行在农村的金融业务

由于外资银行的进入,中资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占有率势必会出现明显下降。况且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对农村地区的重视不足,今后想要重新获得农村金融市场份额,与外资银行共享农村金融的蛋糕,已经具有相当的难度了。受到资金运用渠道的限制,外资银行的进入可能会弱化农信社的资金来源和运用[4]。另一方面,外资银行在农村的扩展还带来了人才的竞争,在品牌效应、发展前景、人才激励机制以及薪资等方面,中资银行都有着明显的劣势,这样一来极容易引起中资银行的人才流失。

三、外资银行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应对策略

(一)政府层面

1.加强金融监管力度。目前我国是鼓励外资银行进入农村的,以弥补农村金融市场的巨大缺口,但同时也必须引导其开展规范经营。加大农村金融监督力度,提高风险控制层次,促进外资银行更好地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提高农村金融体系的风险管控能力。具体来说,一方面政府应当适当放宽农村地区金融准入门槛,如注册资本、从业人员资格、业务范围、行政审批手续等,为各类中外资金融机构进入农村提供良好的行政环境。优化宏观环境,努力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以服务「三农」,维持农村金融市场稳健发展为根本目标。鼓励农村金融机构积极创新金融产品,提高服务水平。另一方面,政府必须进一步加大金融监管,要求各类农村金融机构严格按照《新资本协议》的要求审慎开展经营,准确把握经营效率与稳健之间的平衡。尤其要重视对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率、资本充足率和资产损失准备等风险关键项的动态监控,避免高关联贷款或是不良资产率过高等问题。

此外,对于中资银行的回归,政府也应当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同时积极指导中资银行加快经营转型,加强企业内控机制,优化组织结构,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针对性,建立健全风险管控体系。

2.优化农村金融环境。随着农村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尽快优化金融环境,规范农村金融行业发展已经势在必行。政府应当多管齐下,全面优化农村金融环境,提高农村金融市场的吸引力。积极建立农村征信体系以及基于社会信用的激励机制,加强农户、农村合作社、涉农金融机构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多方位采集信息,建立农户及农业组织信用数据库。建立信用评级制度,完善担保抵押机制,采取不动产、权益、仓单等多种质押形式,在服务「三农」的同时降低涉农机构自身的经营风险。以此形成可靠完整的农信体系,降低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同时也为农户或农村企业开展贷款、担保、融资等金融服务提供有效的参考标准。

加大农村金融基建力度,建立全国联网的结算支付系统[5]。当前我国大多数涉农金融机构的金融系统没有接入全国联网的实时结算支付系统,导致资金汇划存在延迟,从而影响了农村金融服务的实效。同时当地政府应当联合各涉农银行加大农村地区 POS 机、ATM 机的覆盖密度,为农村居民提供便利。鼓励多种金融主体参与农村金融体系,适当开放农村金融市场,积极改善金融服务供给能力,消除金融压抑,从而真正形成良性竞争和高效运作的农村金融机制。

(二)中资银行层面

1.积极提高金融服务创新能力。金融创新是外资银行的重要优势,包括了创新金融产品和创新金融服务两个方面。外资银行通常为大型跨国集团企业,拥有专业的技术团队,在经营业务方面讲究精益求精。与此相对的,中资银行必须深刻认识金融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准确把握双方在金融创新方面的差距,加大研发的经费和人员投入,尽快提高自身金融服务的创新能力。在经营过程中,健全信息采集体系,围绕「三农」金融服务需求,尽早研发一系列符合当地农村实际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服务工具,特别是担保、信贷融资、保险等,切实解决农村金融服务缺口大、门槛高的困局。

2.重塑农村金融企业品牌文化。市场经济环境下,品牌价值是一个企业不可估量的隐形财富,是企业在该行业地位的最佳体现。就目前来说,外资银行的品牌优势明显,不论是作为消费者还是作为从业者来说,外资银行本身具有较大的企业规模,品牌认可度远高于中资银行。金融服务行业的品牌价值通常代表了其安全优质的金融服务。广东恩平市在 96 年金融风险之后,农村地区的商业银行开始大幅锐减服务网点,10 年间农村服务网点从 266 个压缩至不足 50 个,村级金融服务网点完全空白,金融服务供给严重不足。到 2008 年底,恩平成为了全国唯一一个没有农村信用社的县级区域,10 个镇中就有 4 个镇没有邮储网点[6]。就这一点,不少农民心中还是对部分中资银行心存芥蒂和不满。因此中资银行应当对外形象的建设,加强市场宣传,注重品牌价值和企业文化假设,积极树立贴近「三农」、服务「三农」的亲农形象,赢得客户信赖,推进企业的持续发展。

3.加大农村金融人才引进和培养。中资银行应当加强金融复合型人才队伍的建设。建立一支业务素养过硬、道德作风优良、创新能力强、人才结构合理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对于加强中资银行在农村的金融市场核心竞争力有着不可替代的巨大推动作用。一方面对现有职工加强金融服务技能培训,积极争取上级金融专家的业务指导与培训,建立在职职员的外派学习,鼓励员工进行更高层次的学历学习,建立内部学习交流机制。另一方面积极引进高素质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对于学历层次高、拥有计算机、英语、金融、农村区域经济等多学科能力的人才适当给予优待政策,并为之提供施展才能的空间,充实人才队伍。

近年来,随着城市金融市场的饱和,外资银行纷纷将目光转向了广阔的农村地区。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农村地区,给原本逐渐退出的中资银行敲响了警钟,重新认识农村地区的金融发展前景,同时进一步规范农村金融市场,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仕通,梁娜.外资村镇银行在华经营策略及启示[J].商场时代,2009,11(27):176-177.

[2]李东,马义军.外资银行进入农村金融市场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02(22):1260-1264.

[3]谭荔.浅析外资银行「试水」农村金融及中资银行应对策略[J].生产力研究,2009,07(10):926-927.

[4]姜波克.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金融管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5]宫雨虹.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原因浅析[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03):341-343.

[6]温丽琴,卢进勇,陈力琛.外资村镇银行在华区位选择影响因素研究[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3,02(01):76-79.


作者 龚光华 张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