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服务满足率不高的现状、问题及建议

作者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和扩大,银行业的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但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也不断显现,特别是县域涉农金融机构的产品与县域金融需求就发生了矛盾,从而产生了农村金融服务满足率不高问题.经过研读毛泽东和邓小平的经济改革思想,我认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金融创新。我们以平陆为例,做以实证分析。
【关键词】农村金融服务 现状 问题 建议
一、涉农金融机构产品的现状
从调查情况看,各涉农金融机构都普遍认识到了要解决农村金融服务满足率不高问题,关键在于积极拓宽服务领域,寻求新的效益增长点。
(一)信贷产品
各涉农金融机构针对涉农企业和农户贷款难的问题,为解决涉农企业和农户的信贷需求,采取了积极措施。“金穗惠农卡”是农业银行平陆支行近年推出的一项服务“三农”的重大举措;平陆农村信用社根据省政府、省联社实施“2011年农信社支农惠民计划”有关精神,为支持平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开办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贷业务,2011年以来为涉农企业发放1510万元,使十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收益。
(二)中间业务产品范围不断扩大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各家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的范围由过去简单的代收代付逐步发展到资产负债管理、服务方式以及个人理财等领域。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开办了实物黄金和“纸黄金”业务。各金融机构普遍开办了代发工资、代理收付、代理保险、代发基金等业务,开通了电子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自助银行、金融超市、个人理财、等。有的行目前业已推出的中间业务品种达十几种,较好地满足了客户的需要。工行基金户已达2700户,黄金客户100多户,电子银行客户达7000户。
二、涉农金融机构产品存在的诸多问题是农村金融服务满足率不高的主要因素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事物之间及事物的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要求我们用整体的观点认识事物,正确处理整体和部分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关系。当前,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中面临的一些困难和障碍,其根源既在于农村金融体系、机制、人才等内部因素制约,也与农村金融市场环境、配套支持体系等外在影响密切关联。
(一)农村金融体系不全、机制不活,制约了涉农金融机构产品创新效率
政策性农村金融机构支农职能发挥不够。尽管银监会[2009]192号文件批准农发行可以开办县城城镇建设信贷业务,但这些县城城镇建设信贷业务仍处于起步阶段,信贷管理经验有限。邮储银行由于涉足资产业务时间不长,在与客户的协调沟通、信贷风险的把握、客户还款意愿和能力的判断、市场的切入上都缺乏足够经验,难以在短期内将资金大规模反哺农业,不仅表现在因管理滞后、机制不活、人才匮乏而难以提升金融创新动力,其现实垄断地位也客观上使其在缺乏竞争和供求失衡的农村金融市场创新动力不足。农业作为高风险低效益弱质产业,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影响巨大,盈利空间较小。此外,有利于金融创新的工作机制尚未形成,金融创新活动缺乏统一管理和整体规划,产品的研发和营销脱节,已面市的产品缺乏必要的维护和改进,导致创新效率低下,市场竞争力不强。
(二)农村金融环境不佳、信用不好,影响了涉农金融机构产品创新信心
农村金融产品的创新研发需要以较为坚实的社会信用基础及有效的信用保障体系为后盾,而业务创新水平与信用体系建设及信用环境状况密切相关。当前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尚处初始阶段,金融信用环境有待改善,农村信贷主体的信用意识相对淡薄,信贷违约的制度约束力还不能有效发挥,制约了农村金融创新的步伐。
(三)农村金融人才储备不足,层次不高,抑制了涉农金融机构产品创新潜能
人才是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的决定因素,特别是需要一批全面了解掌握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和政策法规的金融管理人才及“能工巧匠”。但各涉农银行业机构人才储备现状不尽如人意,特别是对专业素质要求较高的创新类人才匮乏。如基层农村金融机构员工绝大部分未经过正规的金融、经济或会计等高等专业教育,缺乏前瞻性的金融专业知识和技能,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较差,致使农村地区在个人消费、租赁业务、投资咨询、家庭理财、衍生产品等现代金融产品领域的创新研发明显滞后于城市地区,农村经营网点基础条件的欠缺也使得一些新型金融服务方式难以推广。基本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的缺失,直接导致目前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仍处于较低层次,创新的潜能未能得到有效激发。
三、解决农村金融服务满足率不高的几点建议
要解决农村金融服务满足率不高問题,应当放在国民经济结构调整的补偿视野中去,使农村金融制度与结构变迁更加符合现实逻辑又不违背历史逻辑的理论观点以及政策切入点。
(一)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引入竞争机制,形成创新合力
加快建立健全适应“三农”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是推进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创新、缓解农民贷款难的内在基础。为此,必须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改革,培育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当前,在鼓励和引导农发行有效拓宽支农业务范围、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中长期信贷支持力度,从政策上对农业银行、邮储银行支农贷款投放比重提出明确要求的同时,要积极推动农村金融组织创新。除应尽快恢复农业银行的农村阵地外,要继续放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市场准入门槛,引导各类资本到金融发展滞后的农村地区投资,支持发展适合农村需求特点的多种所有制金融组织,发挥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其他金融组织的支农功能,强化农村金融市场的同业竞争。与之相应,加大对农村金融机构业务运营机制的改革完善力度,有效激发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创新合力。
(二)构建多层次的农业保险担保体系,分散市场风险,保持创新活力
一方面,鉴于农业保险对农业风险损失的经济补偿功能的不可替代性,应当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政策性与商业性相结合的农业保险经营机制与发展模式,努力扩大农业保险业务的覆盖面,有效分散农业经济风险。另一方面,围绕信贷需求积极进行担保机制创新。要积极推进和完善多元化的农村信贷担保体系建设,鼓励政府及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出资组建新的农村担保机构,支持各类信贷担保机构通过再担保、联合担保以及担保与保险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加大对农村的融资担保服务。特别是允许和鼓励保险公司担保机构或担保基金提供风险保险,从根本上提高其风险防范能力,加快农村担保体系的建立。为破解担保抵押品不足羁绊,原则上凡不违反现行法律规定、财产权益归属清晰、风险能够有效控制、可用于贷款担保的各类动产和不动产都可用于贷款担保,同时跟进完善政策审批、抵押登记、价值评估、权证交易等配套服务,切实解决农村抵押缺失问题,突破农村现有融资瓶颈,拓宽农村金融机构产品的创新空间。鉴于土地流转对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重要意义,在现行法律和政策已经明确允许土地合理流转和适度集中的同时,建议在法律层面进一步明确农村土地的融资权,允许农民通过对耕地、宅基地等农村土地设定抵押,为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深层推进提供有力的制度保证。
(三)健全金融产品服务创新机制,完善服务手段,提升创新效力
服务农业现代化进程,客观上要求涉农银行业机构按市场机制配置金融资源,适应农村微观主体活动目标、方式的多样化趋势,适应农村市场规模扩张、分工和交换的需要,转变传统的金融服务被动供给模式,在市场导向下主动跟踪需求,加大金融产品和服务手段的创新力度。当前,重点是建立健全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的组织架构,完善创新工作流程,加大创新的资金、技术与智力投入,特别是高度重视金融创新人力资源的开发,加强员工金融新业务、新知识的学习和培训,进一步提高员工的创新意识和素质。在业务推广实践中,基层员工应主动了解农民对金融产品的服务的需求信息,及时加以反馈并研究开发,同时应特别注意地域性和适应性,不可贪新求洋、盲目复制。考虑到农村小额融资需求已逐步由简单的生产生活需求向扩大再生产、高层次消费需求转变,由零散、小额需求向集中、大额需求转变,由传统耕作的季节性需求向长期性需求转变,基层农村金融机构应将有关政策要求落到实处,及时对原有农村小额贷款制度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完善,确保农村金融服务需求的无缝对接。
作者 高运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