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代我国中小企业的经营对策研究

【摘要】美国次贷危机后,全球经济触底回升震荡,直至下一轮增长到来前的这个阶段,全球经济已经摆脱大幅下挫的局面,从目前经济形势来看,虽已趋于平稳或小幅震荡,但是仍然面临诸多不稳定因素,世界经济由此步入了后危机时代。本文将分析后危机时代中国的经济特征,试图为我国中小企业在后危机时代中的生存、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 中小企业 对策
一、后危机时代的经济特征
2010 年我国经济同全球经济一道进入了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的发展格局和增长方式都进行着深刻的调整,其主要特征表现如下:
(一)发达经济体进入中长期的低增长通道
美、欧、日等主要发达经济体的经济趋同趋势愈发明显,从中长期来看,他们的增长速度维持在一个比较低水平上,进入了一个中长期的低增长通道。
(二)全球贸易与产业将进入「再平衡阶段」,同时也推升了贸易保护主义
本次危机以来,欧美等发达国家开始反思全球化给自身带来的弊端,正在重新调整自身的定位和角色,其重要的举措就是要「再工业化」要重归实体经济。同时,为促进本国就业、保护市场和企业,推行贸易保护政策。因此,后危机时代全球贸易与产业将进入一个「再平衡阶段」。
(三)全球流动性宽松
为应对危机,各国普遍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国已实施了多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欧洲和日本为了应对自身的危机也采取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虽然能在短期内抑制危机阻止经济下滑,但从中长期来看却带来了全球流动性过于宽松。
(四)全球新能源与低碳经济转型势在必行
能源是一个关乎国家安全的大问题。新的能源技术也将对各个大国的能源供应结构和能源安全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各国都在寻求经济增长与温室气体排放同步下降的低碳发展模式,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等重大环境问题。
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和全球经济都面临着这些新的重大趋势,只有把握好这些新的重大发展趋势,在面临挑战和机遇的当前,才能看清形势、克服困难和抓住机遇,谋求更好的生存发展之道。
在世界企业都面临着后危机时代国际市场竞争的大环境下,我国企业,尤其中小企业也不可避免的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当前,只有认清后危机时代我国企业所面临的种种问题,我们才能在这样一个特殊的转型历史时期,抓住机遇,更好地发展自己。
二、后危机时代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困境
「十八大」明确了整个中国的经济、社会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首次提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10 年翻番;文化软实力显着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
结合后危机时代的环境特征,经济平稳增长,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将是从我国在后危机时代所呈现的主要特征,由此来看,我国已进入了一个「经济大转型时代」。该转型时期,潜在增速和正常增长区间会有 3%-4% 水平的下降。10% 以上的增速在该阶段上属于经济繁荣时期的水平。因此,我国经济的其主线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当然,在此转型的过程中,我国中小企业也不可避免的面临了如下问题。
(一)开源不畅甚至破产问题
调查显示,为应对危机,目前中国中小企业有以下三种主要方式:一是计划收入多元化或开辟新的收入来源,二是减少成本开支,三是收紧现金流管理。但是,据中国社科院的调研报告显示,我国有 40% 的中小企业已经在金融危机中倒闭,还有 40% 的企业在生死线上徘徊。这说明企业普遍存在开源不畅,甚至破产问题。
(二)成本增加问题
该问题主要体现在劳动力价格、原材料和能源价格的上涨上面。
劳动力价格将持续上升。据一些学者研究表明,中国的劳动人口增长拐点和「刘易斯拐点」的双重影响下,中国企业的劳动力用工成本将持续上升,这个过程将持续下去,使得中国企业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丧失。
原材料和能源的国际市场价格将持续高位震荡,在过去十几年,能源和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幅度很大,在全球流动性宽松的背景下,价格将维持高位震荡。同时,做为生产资料的土地供给的限制也将造成企业成本的上升。总之,中国企业不得不承受高价生产资料带来的成本增加。
(三)需求减少,尤其是外需减少的问题
全球贸易与产业的「再平衡阶段」和贸易保护主义,将导致出口受到很大的抑制;需求的减少将是中小企业长期面临的问题。
三、面对困境和机遇,中小企业的应对之道
在我国,我国中小企业已达 4200 万户(包括个体工商户),中小企业约占企业总数的 99%,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58%,出口创汇占 68%,上缴税收占 48%,提供了 75% 的城镇就业机会,可以说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活力和源泉。
历史经验表明,每次经济危机之后,必然出现全球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这次危机带来重要启示是:企业应更加注重资产管理,努力降低资产运营风险。在后危机时代,中小企业应该将经营管理理念从以生产为导向转变为以财务为导向;在此基础上把握经济大转型时代出现的机遇,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制定相应的战略和对策,顺势而为。针对文章第二部分提出的问题,笔者试图提出以下几点措施:
(一)转变经营管理理念——以财务为导向的资产经营管理理念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生产经营就是对企业资产的经营。在后危机时代,企业需要进一步转变经营理念,实现从传统的偏重生产经营向更加注重资产管理的转变,通过有效控制价值链环节来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把管理重心转移到以财务为导向的资产经营管理上来。具体来说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基于现金流管理的资产经营管理。企业要从全局高度来对待现金流管理,将现金资产与企业总体价值增值结合起来。通过现金流管理增加经营现金净流量,创造企业价值。通过现金流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升企业资产管理水平。通过现金流管理提高企业支付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保持企业持续稳定的经营。
第二,基于资产规模扩张和优化配置的资产经营管理。资产规模通常决定着企业规模,通过生产经营杠杆来推动资产规模扩张,提高净资产收益率。通过资产规模扩张来降低成本优化产品布局,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将资产规模扩张与技术创新和改造相结合,提高企业技术要素贡献率。通过权衡好企业各项资产的风险与收益,优化资产配置结构,实现企业资产的最优化。
第三,基于资产效用和效率提升的资产经营管理。提高资产使用效用,就是要将各项资产投入到能产生最大效益的地方去。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就是尽量避免资产的闲置与浪费。企业通过提高资产使用效用和效率,优化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中的资产匹配关系,从而提升企业整体经营管理水平。
3.2.以战略为中心的成本管理——基于价值链供应链的全面成本管理
应对开源不畅,最为有效的措施就是节流,而企业成本控制的节流效果,很大程度上决定企业彻底摆脱危机的能力。同时,对企业的产业结构、组织结构、产品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实现成本效益最优,也增强了企业在后危机时代的竞争力和发展后劲。
以财务为导向,就是通过有效配置和控制价值链的各环节来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所以,企业要把管理重心转移到资产经营管理上来,而以成本管理为核心的资产经营管理方法,正是在后危机时代企业生存之关键举措,它能为企业发展的夯实基础。同时,以成本管理为核心的资产经营管理方法也要求企业应将成本管理提升到战略的高度。以战略为中心的成本管理需要树立的观念和方法如下:
第一,以追求资产增值为目标的成本管理。企业的战略制定与实施必须考虑企业在成本方面的承受能力。要以资产增值为目标,实施成本管理,要转变单一控制成本的思路,比如研发费用增加、技术改造成本、市场拓展成本等。虽然从短期来看增加了成本,但从长远来看却能实现成本效益原则,实现资产增值,这才是成本管理战略的要义。
第二,基于成本效益分析的成本管理。降低成本、获取成本优势需要合理的事前计划,需要对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进行成本效益分析,需要运用多种成本控制措施和手段,需要协调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
第三,基于价值链供应链分析的全面成本管理。从企业战略出发,企业的运营及成本管理,应该着眼于产品价值形成的整个价值链和供应链上。对整个价值链供应链的各个成本对象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统筹规划,对整个价值链供应链进行成本优化,实现价值链供应链上的企业及其战略合作伙伴的多赢格局,而不是单一环节的成本管理模式。
(三)把握经济转型的节奏,抓住转型时期的机遇
在中国经济大转型时代,中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动力源泉所在就是「城镇化」。
「城镇化」是我国今后很长一段时期的最大内需潜力所在。我国城镇化率刚刚超过 50%,明显低于发达国家近 80% 的水平。差距意味着潜力,在未来二三十年里,如果城镇化率的提高能保持当前水平,每年将有 1000 多万人口转移到城市,这必然会带来劳动生产率和城市集聚效益的提高,带来城镇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投资的扩大,带来居民收入和消费的增加,为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从而持续释放出巨大的内需潜能。
在中国经济大转型时代,中小企业要把握好节奏,抓住转型时期的机遇,制定和实施相应的策略,顺势而为。具体说来,有以下一些策略:
第一,开发国内市场和价值链升级策略。中小企业,尤其是以外贸导向型企业,要转变发展战略,重视国内需求的开发。不同产业链环节的附加值不同,中小企业应该遵循价值链升级原则,从产品价值链流程入手,循序渐进,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摆脱锁定在价值链低端的困境。
第二,产业转移策略。中国是一个大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当沿海地区生产成本上升导致一些制造业失去竞争力时,企业就有可能向中西部地区进行梯度转移。如果利用好这种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而带来的产业梯度转移,可以规避企业生产成本的上升。
中小企业要积极利用好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和结构调整的机遇,一方面积极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另一方面,要积极利用国内各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性,积极推进国内区域间的产业转移。
第三,积极参与城镇化建设策略。城镇化带来城镇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投资的扩大,带来居民收入和消费的增加,从而持续释放出巨大的内需潜能。因此,中小企业应该积极投身到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去,选对产业,找准定位。
第四,积极参与发展现代农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策略。在中国经济大转型时期,国家将会大力支持对未来经济发展具有导向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相关的现代农业等相关产业发展。对于抗风险能力相对弱的中小企业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最好策略是积极实施做小做精战略,立足于产业链的一个环节做精做深,形成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更多的中小企业要以大企业为依托,参与产业链上的分工,并与大企业一道形成产业集群。现代农业是一个门类齐备并且分工明确的产业价值链。该价值链广泛涉及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以及科学管理方法。现代农业的发展必将需要大量的中小企业在其中发挥作用,也同时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大量的机会。
(编辑:晏文)
作者 周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