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探析

作者
作者

  [摘要]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在面对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制约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挑战。本文针对欠发达地区的特点,结合国家政策方针,以云南省怒江州为例,分析其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先进经验及缺点,从而提出笔者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低碳经济 欠发达地区 发展模式 分析研究
  
  一 怒江州基本情况简介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地处滇西北横断山系峡谷地区,北靠西藏自治区察隅县,东连迪庆州、大理州、丽江市,南接保山市,西与缅甸毗邻,总面积14703平方公里,国境线总长449.467公里,距省会昆明581公里,辖内有泸水县、福贡县、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和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总人口50万。怒江是一个集边疆、山区、民族、宗教、贫困为一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州,境内居住着22种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2%,居全国30个民族自治州之首。其中,独龙族和怒族是怒江州独有的少数民族;独龙族、怒族和普米族是人口较少民族。由于地理环境特殊,交通闭塞、信息不畅,怒江州长期处于封闭状况,社会发展进程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低层次,特别是贡山县独龙江乡是全国由原始社会形态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的地区之一,长期以来经济发展缓慢。由于地处偏僻,一度制约了怒江州社会经济的发展,至今还是云南乃至全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怒江州4县均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扶持县,被称为云南扶贫攻坚的“上甘岭”,还有25.4万人处于贫困线下,有12.7万贫困群众需要通过异地安置摆脱贫困,有4.5万特困农户居住在茅草房、权权房内。
  但同时,大自然也对怒江格外恩赐,使怒江成为地球造地运动的博物馆,生命物种的基因库、民族文化的聚宝盆。怒江、澜沧江、独龙江贯穿全境,还有188条支流,怒江州水资源和水能资源分别占云南的47%和20%,仅怒江中下游可开发装机容量就达2132万千瓦。矿藏资源已探明锌、铅、铜、锡、钨等矿藏28种、矿床点294个,其中仅兰坪铅锌矿探有量就达1664万吨以上,是亚洲最大的铅锌矿床。怒江是当今世界最神秘、最神奇的地区之一,境内自然景观奇特壮丽,群山耸立,江河纵横,形成了山高、坡陡、谷深、水急的怒江、澜沧江、独龙江三大峡谷,14种世居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造就了独具风情的怒江民族文化。怒江是世界十大生物多样性地区之一,已知高等植物有200余科,1000余属3600多种,在丰富的生物资源中,有大量具有特殊医药、保健功效的动植物,有待产业开发。
  经过多年探索,“九五”以来怒江州逐步走出了一条“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础,结合生态保护需要和市场需要选择、培育支柱产业”的低碳经济发展路子。怒江州委、州政府立足州情,提出了实施怒江“二次跨越”的宏伟战略,确立了“生态立州、科教兴州、矿电强州、文旅活州”发展思路和“构建怒江国家级水电基地、国家级有色金属基地、国家级多元文化及生物多样性基地,打造怒江大峡谷世界知名旅游晶牌”的战略目标,制定了“二次跨越”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步骤,即:第一步,怒江州生产总值到2010年实现70亿元;第二步,到2015年实现120亿元,第三步,到2020年实现200亿元,在2000年的基础上翻四番,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达到全省、全国平均水平。把怒江建设成为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人民更加富裕的边疆民族自治州;建设成为生态良好、乡风文明、环境更加优美的边疆民族自治州;建设成为政治清明、民族团结、社会更加和谐的边疆民族自治州。为国防、能源、生态安全作出更大贡献,使怒江与全国、全省同步进入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三基地、一品牌”是怒江州步入发展的新时期后,州委、州政府确立的战略目标,是怒江发展低碳经济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二、怒江州低碳经济发展策略及取得的成效
  
  根据怒江州的实际情况,结合国家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相关政策,怒江州从如下几个方面做好本地的低碳经济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立足水力资源优势,将水电清洁能源的开发作为低碳经济发展的突破口
  怒江州有着丰富的水能资源,境内拥有怒江、澜沧江、独龙江及其支流180多条河流,水能资源十分丰富,总蕴藏量达2000万千瓦,占云南省总蕴藏量的11.6%,可开发的水能装机容量达1800万千瓦,占云南省可开发水能资源的19.9%。仅怒江中下游(包括保山、西藏境内)可开发的十三级梯级电站的装机容量就达2132万千瓦,保证出力778.9万千瓦,年发电量1029.61亿千瓦时,与国家提出的十二大水电基地相比,其技术可开发容量居第六位,待开发的可开发容量居第二位。截止2009年9月末,怒江州共有47家企业进驻怒江开发中小水电,协议开发65条河流,拟修建87座电站,规划总装机容量达147.24万千瓦,概算总投资60多亿元。其中:已经核准在建电站21座,装机36.13万千瓦;已经立项正在办理相关手续电站19座,装机36.53万千瓦;已取得開发权正在规划及开展前期工作8座,装机8万千瓦;已发电试运行39座电站,新增装机66.58万千瓦。为了保证怒江州内中小水电汇集输出和丰、枯水期电力平衡,州内配套电网建设也有了长足的发展。截止2009年6月,怒江州已建成220千伏变电站2座,变电容量72.5万千伏安,输电线路167公里;110千伏变电站7座,设计容量46万千伏安;110千伏开关站8座,输电线路807公里;35千伏变电站22座、变电容量6.8万千伏安,输电线路558.4公里;10千伏线路116条2563公里,台变1787台,容量17.24万千伏安。怒江州电网建设以220千伏依托省网,110千伏为主干覆盖怒江州,35千伏连接乡镇,10千伏保证供电的输变电网络已基本形成,基本实现州内“北电南调、西电东送”的电力调配要求。
  
  (二)以市场为导向,推进生态农业建设
  在充分分析州情的基础上,怒江州进一步理清了近期农业发展思路,提出了“54321工程”(即实施50万亩草果、40万亩药材、30万亩中低产田地改造,20万亩马铃薯;10万亩茶叶,同时加强对相关产品的监测,从而将环保的理念纳入生态农业建设全过程。
  1 大力推进百万亩中药材基地建设。2009年怒江州计划种植中药材14万亩,实际完成206448.5亩,完成计划的147%。其中:草果159530.7亩;云黄连7933亩;秦艽23160亩;其他药材15824.8亩。
  2 积极推进中低产田地改造。2009年,怒江州计划完成测土配方施肥10万亩,实际完成14.8万亩,超计划4.8万亩,完成计划的148%。
  3 大力推广先进种植技术,努力促进粮食增产。为确保怒江州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总产目标的实现,怒江州重点抓了粮食作物高产创建、间套种技术推广、地膜玉米栽培三项关键增产措施。通过打造生态农业,2009年度怒江州实现农民家庭总收107173万元,比上年增加13992万元,增长15%。
  4 积极推进特色产业和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努力培育支撑农民持续增收的产业。一是抓以草果种植为重点的百万亩中药材基地建设。二是抓辣椒、脱毒马铃薯、鸡脚稗、香料烟、油菜、杂豆、优质稻等优势作物的规范化种植。三是抓以兰坪县现代农业蔬菜生产项目为重点的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怒江州无公害蔬菜面积达到2万亩。四是抓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前期工作。在兰坪县通甸镇试种11亩冰葡萄,在营盘镇试种红葡萄酒原料葡萄10亩。五是抓农产品认证工作。六是组织州内有关企业参加了“第五届昆明国际农业博览会”和“云南优质生态农产品上海推介展”。
  
  (三)提高矿产资源的利用率。多种措施减少碳排放量
  怒江州位于著名的“三江”成矿带上,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是云南有色金属王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探明有一定储量和开采价值的矿床矿点有220个,其中金属矿163个,非金属矿57个。主要金属矿有铅、锌、银、钼、铁、锡、钨、金、锶、铍、汞、铜、钻、镉、铂、锑等;非金属矿有盐、煤、云母、水晶、绿柱石、玉石、大理石、花岗岩、石膏石、萤石、碧金、石棉等。其中兰坪铅锌矿储量达1470万个金属吨,居世界第二,中国第一。兰坪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锌都”。跨入新世纪,云南省委、省政府,怒江州委、州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施大矿开发战略,建设矿冶产业经济支柱。引进四川省民营企业宏达公司对怒江州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特大铅锌矿进行资源整合,成立了云南金鼎锌业股份有限公司,投资15亿元建设金鼎一期10万吨电锌现代化矿冶生产线,力争把兰坪建设成为全国电锌生产基地和年产值过百亿的“绿色锌都”。怒江州积极引导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努力抓好环境保护治理,推进节能降耗工作,实现了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和谐统一,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提升。
  在生产经营管理和项目建设中,怒江州委、州政府要求公司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坚持“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的原则,把公司的环境保护工作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诚恳地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以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为方向,实现环保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不断加大环境保护管理力度和环境保护设备、设施的投入。对主矿区公路,为了减少粉尘泥浆对周围居民生活的影响,投资1700万元改造了矿区主干道和跑马坪路段,使矿区公路粉尘污染降至最低。同时始终坚持矿区“开发一片、规划一片、恢复一片、绿化一片”的目标,制定了1700亩复垦绿化的规划,投入400多万元资金,植树恢复植被300多亩,矿区植被有了根本性的改善。在选矿方面,共投入环保治理费用2000多万元,改变了选矿尾水直接排放的现象,大大减少了对沘江河的污染。在废水处理中,项目设计时就确定了生产废水零排放的目标。根据建设项目“三同时”要求,配套建设了污水处理站,废水处理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二级标准,整个生产系统无污水外排。在废气排放中,硫酸厂、电锌厂二氧化硫排放量低于允许排放量的34.18%和46.42%。在节能降耗方面,公司不断加大新技术的应用,从2006年起开展了“创新管理、双增双节”活动。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管理、健全机制等一系列措施,促进了能源消耗和主要经济技术指标的进一步优化,全力打造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企业。通过五年的努力,该公司环保投资累计达3.1亿元,以实际行动支持了“中国绿色锌都”的建设。
  
  (四)大力发展民族旅游文化产业,实现保护与开发双赢局面
  怒江是一个神奇美丽的地方,位于滇西北横断山脉国家著名风景名胜区“三江并流”核心景区、被誉为东方大峡谷的怒江大峡谷腹地;是一个以傈傈族为主体,有怒、独龙、白、汉、普米、景颇、藏等22个民族共同居住的民族自治州。怒江由于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各民族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孕育和创造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资源和民族文化底蕴十分丰厚。同时,怒江的民族文化受外来异质文化的冲击较小,很好地保持了文化的原生形态,使怒江民族文化的地域属性和民族属性十分显著,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形成了多民族群体、多文化共生、多形态共存的特殊地带。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优势,为实施建设怒江“国家级多元民族文化基地、国家级生态多样性基地”的特色发展战略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1 积极申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提高社会美誉度。长期以来,怒江州高度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对列入保护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制定保护规划,明确目标责任,加强组织协调,落实各项措施,使之得以传承和弘扬。怒江州傈傈族民歌(摆时、优叶、木刮)、传统体育竞技上刀山下火海、独龙族纹面习俗、独龙族“卡雀娃”、怒族“仙女节”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国家专家委员会评审,已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怒江州人选的有17项,其中濒危民族语言文字2项、音乐4项、舞蹈3项、习俗3项、传统文化保护区4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之乡1项,按所辖县份比例,怒江州入选项目居各地州市之首。在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怒江州普米族民间传统舞蹈《搓蹉》榜上有名。
  2 采取多种措施打造良好形象,实现经济与文化共同繁荣的局面。一是举行首届云南民族服装服饰文化节。在一年一度的傈傈“阔时”佳节之际,由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中共怒江州委、怒江州人民政府、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云南省文化厅、云南省旅游局、云南省广播电视局联合主办,中共怒江州委、州人民政府承办的云南原生态民族文化盛典系列活动——首届云南民族服装服饰文化节(2008·怒江)于2008年12月21日至23日在六库隆重举行,本届文化节作为原生态民族文化盛典系列活动,通过民族服装服饰这一主线,综合展示了云南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举办了多项系列活动:由省内外专家组成主创班子的开闭幕式文艺晚会;“金鼎杯”首届云南风情青年服装设计师邀请赛;以“民族服装服饰开发与保护”为主题的首届云南民族服装服饰文化节“怒江论坛”,为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繁荣群众文化活动的傈傈族民歌“摆时”大赛;体验怒、江原生态文化的万人同心酒狂欢夜;“上刀山、下火海”表演等。民族服装服饰文化节会展中心的民族服装服饰展,特别是在开幕式文艺表演中展演的规模空前的万人“摆时”、“千人刮克”、“百人起奔”,将怒江原生态文化很好的展现在了舞台上。二是组织采风团到怒江采风。组织了由全省知名的作家、美术家、摄影家、文艺评论家和省级多家媒体记者组成的“世界眼光看怒江”采风团深入怒江进行采风活动,“世界眼光看怒江”是首届云南服装服饰文化节系列活动之一,旨在进一步加大怒江民族文化的对外宣传力度,进一步推进民族文化产业化进程。三是为举行民歌比赛、石月亮民俗文化节(傈僳族)、东方情人节(普米族)、鲜花节(怒族)等少数民族节日,以怒江特色民间和民俗文化为主要内容,充分展示优秀的民族文化,繁荣群众文化生活。四是举行怒江“阔时”文化旅游节暨首届云南少数民族酒歌大赛。怒江州积极联合相关单位,成功举办2009怒江“阔时”文化旅游节暨首届云南少数民族酒歌大赛,同时举办云南少数民族酒歌大赛主题文艺晚会《醉美怒江》。这是继2008年怒江州成功承办首届云南民族服装服饰文化节,开启云南原生态民族文化盛典系列活动后的又一重大文化活动,是怒江州实施“文旅活州”、“打造怒江多元民族文化基地和世界知名旅游品牌”的重要举措。
  3 深层次挖掘民族特色,进行商业化开发。怒江州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长期以来坚持挖掘地方民族特色文化,并进行商业化开发,在保护与开发双重的举措中,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成绩喜人。以普米族文化为背景创造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母亲河》一举获得了“荷花奖”舞蹈史诗银奖、优秀表演奖、最佳服装设计奖等奖项。随后怒江州民族歌舞团选送的《傈傈人》于2009年12月获得了第七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舞蹈诗表演和作品两项铜奖。
  4 选择低碳旅游运营模式。根据怒江州选择适合本地区的旅游发展模式,统筹规划,制定合理的目标,以最低的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收益。首先是因地制宜发展旅游业。怒江州根据本地的经济、地理、交通、市场等条件,因地制宜开发旅游资源,朝着多样化、专项化、高层次的方向发展,努力实现由“低、小、散”的粗放型经营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转变。
  
  (五)立足生物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物产业
  怒江州植物种类繁多,已知的高等植物有200多科,680余属,3000多种,仅国家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泸水县境内有高等植物136科,1569种,其中裸子植物4科,占世界裸子植物科的三分之一。目前,在怒江州境内,已知中药材资源356种,其中药用植物有314种。全国药材资源76个重点保护品种中,怒江州就有51个,怒江州中药材总蕴藏量为959484公担,药用植物蕴藏量为9546487公担,占总蕴藏量的99.5%。珍贵名贵药材为3541489公担,有85个品种蕴藏量在1万至10万公担之间。癞头参蕴藏45万公担,黄舍、翻白叶、三颗针蕴藏21万公担。依托怒江州特有的资源条件,怒江州重点发展如下产业。
  1 发展生物农业。充分发挥怒江州动、植物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利用生物转基因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重点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的农业新品种和野生动植物繁育种源,不断提升畜牧、蔬菜、花卉、水果、茶叶等产业发展水平。
  2 发展生物医药。以草果、云黄连、秦艽为重点发展品种,兰坪县重点发展秦艽,泸水、福贡、贡山三县重点发展草果和云黄连。
  3 发展生物林业。依托怒江州山地面积广、气候类型多、森林资源和物种资源丰富的特点,大力发展以核桃、漆树、油桐为主的木本油料产业,促进山区开发,增加群众收入,确保粮食安全,改善生态环境。并根据市场需求,抓好林业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和产品结构调整,提高产业整体水平。
  
  三、怒江州发展低碳经济存在的问题
  
  发展低碳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即便最早提出低碳经济的英国,其目标也只是到2050年建设低碳经济社会。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向低碳经济转型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怒江州作为欠发达地区,发展低碳经济还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一)能源需求加速增长,以石油、木材、水电为主的能源结构难以改变
  当前怒江州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都对化工产品形成巨大的需求,进而转化为对能源需求的增加,而在怒江州能源消费中,石油及木材所占比重达40%左右。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较高,致使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高碳”特征非常明显。因此,在未来一段时期,怒江州在解决环境污染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形势非常严峻,任务也十分艰巨。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利用率有待提高
  从2010年上半年我州经济产业结构看,我州一、二、三次产业之间的比重大致为1:4:5。扣除金融危机对有色金属产业的影响和今年一季度我州唯一一家大型工业企业停业检修的因素,我州实际产业结构应该大致为1:3:2,工业比重偏高,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和服务业比重偏低。
  
  (三)缺乏有效激励机制,低碳技术发展困难
  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但怒江州在低碳技术的研发方面还面临诸多困难。一方面,缺乏完整、有效的政策支持体系。另一方面,怒江低碳技术项目特别是投资主要依靠政府临时拨款和政策贷款,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政府投人机制。
  
  (四)旅游资源开发不尽合理
  旅游资源的有粗放开发和盲目利用的现象,具体表现在开发旅游资源时,怒江辖区内部分旅游景点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和规划,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论证与总体规划的条件下,便盲目地进行探索式,粗放式的开发。开发中重开发、轻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
  
  四、怒江州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构建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与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发展思路是一致的,是实现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是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此,怒江州要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向低碳经济的转变。
  
  (一)加强宣传,提高对低碳经济的认识
  低碳经济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革新,要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首先必须提高对低碳经济的认识、转变传统的经营消费观念,让企业和公众个人了解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以及在推行低碳经济的过程中部能做出哪些努力,使得低碳经济理念深入到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过程中和公众个人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企业和个人的一种自觉行为。
  政府应该要发挥宣传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倡导以过度消费、奢侈消费为耻,以适度消费、健康消费、绿色消费为荣的思想意识;培养和提高全社会成员的资源忧患意识、环境保护意识和低碳经济意识,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资源循环、节约利用和减碳活动。对于企业,要转变经营管理理念,推行绿色经营,建立高效清洁生产机制,自觉将环保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的一部分,积极做好污染减排及污染治理工作,将环保成本计人企业生产成本;对于个人,要积极响应国家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号召,彻底改变日常生活中诸如餐饮浪费、用水用电浪费等各种不良习惯,努力使自己的行为与国家节能减排的目标相一致,同时要养成低碳消费方式,在消费的过程中尽量选择低碳产品,约束自己对奢侈品的追求。
  
  (二)优化能源结构,发展低碳产业
  怒江州能源“少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结构特征决定了石油、水电是能源消费的主体,为此要积极发展水电,深入开太阳能、水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石油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将是怒江州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方向。目前,怒江州的能源使用包括石油、天然气、木材等,这样的能源使用意味着较高的碳排放量,这与低碳经济的内涵是相违背的;为此怒江州应对现有能源结构进行调整与优化,加快新能源的开发,逐步降低上述能源的使用比例,要继续推进水电设施的建设。同时要避免重工业过度发展带来能耗高、物耗高、碳排放高等问题,怒江州需要鼓励发展“高能效、低排放”的产业。
  
  (三)发展壮大循环经济,抓好工业节能减排
  发展循环经济,将减量化放在优先位置,减量化从减少生产环节人手,推进资源能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持续推进节能减排,当前的重点应放在工业节能上,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控制建筑和交通能耗的快速增长,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目标责任制的落实和评价考核,切实完成“十一五”规划提出的约束性指标。加快太阳能和沼气技术的推广普及,既增加农村能源供应,又改善农民的卫生状况。
  
  (四)进一步推进生态农业发展
  低碳经济涉及到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此怒江州发展农业需要处理好以下两个问题:
  一是目前农业生产活动会投人大量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等工业产出品,虽然这些对农作物增产作用明显,但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作用:农产品的农药残留、土壤污染、土地质量退化等。针对这些问题,应该使用农家肥代替化肥,使用生物农药、生物治虫代替化学农药,使用可降解的农用薄膜代替不可降解的农用薄膜,以此来减少对工业产品的使用和依赖。
  二是农业废弃物的处理是一项耗能的工作,如秸秆的处理,如果进行焚烧,不仅焚烧本身排放了大量的碳,而且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所以应加强农业废弃物的利用,如进行秸秆还田、秸秆氨化喂畜、秸秆气化等,一方面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碳排放量,另一方面节约了其他资源。
  
  (五)加大对旅游资源的生态保护,努力降低碳排放量
  作为怒江经济发展势头较强劲的产业之一,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应以低碳经济理念为指导,面向低碳经济,以积极的姿态,大力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
  1 合理规划生态承栽量。旅游业开发前期规划中,要注重低碳体系构建,科学开发资源,重视环境保护。开发者要树立低碳经济的理念,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根据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趋势,对旅游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构筑旅游地资源循环利用系统,坚持尽量减少生态成本的原则,减少土地等资源的占用。
  2 统筹选择低碳运营模式。努力实现由“低、小、散”的粗放型经营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转变。要以产业改造为目标。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办法,加大规划、建设、管理的力度,努力提高景点、景区的水平。
  3 积极推进“三农”旅游。旅游业有条件也必须为整个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挥更大作用。要大力发展农业旅游、乡村旅游、农家乐等生态旅游,让农民走上致富奔小康道路的同时,利用这些天然的潜在资源,合理开发,实现清洁生产机制,促进旅游业低碳发展的进程。
  
  四、结语
  
  低碳经济的发展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是一个部门或一个产业在一、两年内可以完成,需要经过整个产业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去努力和探索。为此要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将减量化放在优先位置。减量化从减少生产环节人手,推进资源能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持续推进节能减排,当前的重点应放在工业节能上,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发展战略,统筹各相关产业之间的联系,寻求适合的低碳发展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整个怒江州的低碳化发展,更好的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79—78
  [2]马学禄.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必由之路[J]城市住宅,2008(5):24-25
  [3]庄贵阳低碳经济: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的发展之路[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8:6
  [4]辛章平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J]发展战略,2008,(4):14-26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怒江州中心支行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