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民族地区小面额人民币供应长效机制的路径探索和问题建议

作者
作者

【摘要】近期,云南省某县域发生「1 角硬币短缺」的上访信件引起人民银行总行领导高度关注,人民银行楚雄中支随即在全州范围内开展了小面额货币供应情况调查并对小面额人民币流通工作提出了要求。为进一步完善小面额现金供应机制,笔者通过对 2014~2016 年楚雄州辖区人民币投放、回笼情况的分析,结合调研收集的数据结论,对以楚雄州为代表的高原民族地区构建小面额人民币供应长效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剖析,并提出对应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高原民族地区 小面额人民币 长效机制

一、楚雄州小面额人民币供应基本情况

(一)2016 年楚雄州人民币流通情况

分券别来看,2016 年楚雄州全辖一市九县中,100 元和 50 元面额投放量最大,占比为 94.6%,20 元面额占比为 2.07%,10 元和 5 元、1 元占比依次是 1.91%、1.24%、0.04%,5 角及 1 角仅占比 0.028%,综合下来 10 元以下小面额投放占比仅为 3.32%。楚雄州位于滇中腹地境内多山地且经济欠发达,小面额人民币投放量明显低于沿海发达地区,且辖区六个县支行无发行库,距离远投放难度大、成本高是重要原因。

从楚雄州全辖各券别的回笼情况来看,100 元、50 元残损券占比较高,为 90.02%,20 元占比为 3.96%,10 元以及 5 元、1 元回笼占比依次为 4.11%、1.47%、0.38%,受多种因素影响 2016 年 5 角、1 角回笼较少,综合下来 10 元及以下面额人民币回笼占比约为 6.03%。

(二)小面额人民币流通情况分析

2014~2016 年,楚雄州辖区小面额券回笼量与投放量之比依次为 57.23%、56.55% 和 55.45%,小面额券别投放回笼总量逐年增长但小面额人民币回笼量占投放量的比例逐年小幅递减;且小面额券别投放回笼比例为 21.8:1,投放量与回笼量明显失衡;分券别来看,2014~2016 年,小面额券别回笼基数占投放基数的比例明显偏低,其中 1 元以及 5 角、1 角券回笼比例更低,最低的仅为 0.38%,小面额人民币券别回笼难度较大。

二、小面额人民币供应长效机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为强化人民币流通监测,人民银行楚雄中支通过发放调查问卷方式,对辖区内小面额人民币供应情况进行了调查。此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 112 份,回收问卷 102 份,问卷有效率 91%。问卷发放范围较集中,代表性较强。调查显示:目前,辖区大面额人民币供应充足;但 10 元以下特别是 1 元、5 角、1 角小面额兑换需求偶尔不能满足,24% 的调查对象反应曾去银行兑换但无法兑到理想的券别,89% 的调查对象表示会用微信、支付宝等方式支付小额日常消费;65% 的调查对象倾向于接受 1 元纸币而非 1 元硬币。小面额人民币兑换方便度呈现由楚雄州市区、有库支行县市、无库支行县市的方式逐步递减特点。结合全辖 2014-2016 年出入库券别的投放、回笼的统计数据,目前楚雄州小面额人民币供应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券别投放结构不合理,供求矛盾较为突出

作为「山、少、边、穷」的西部高原少数民族州,楚雄辖内微信等电子支付方式发展迅速但市场交易仍以现金结算为主,加上纸币使用偏好,市场上对小面额券别投放需求较大,但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逐利性机构,对货币投放以保证总量供应为主,货币投放结构存在不足,商业银行向人民银行提出的取款预约以 100、50 元面额为主,导致小面额人民币供应较为紧张。数据显示,2014 年至 2016 年,全州累计现金投放量为 217.45 亿元,小面额人民币仅投放 8.23 亿元,且投放的小面额券别多集中在 10 元券,5 元以下券别更少。需求较大,投放较小,小面额人民币供求矛盾突出,而且这种状态在一定时期内将长期存在。

(二)存在「三难」现象

一是调剂难。由于小面额人

民币需求较大,且已投放的小面额券大多被大型商超、医院等提前预约掉,个体工商户和个人能从银行柜台取到的较为有限。二是回笼难。由于回笼渠道不畅,小面额回笼率仍居于较低水平。商业银行网点是当前现金回笼的主渠道,但因为积极性不高,且许多营业网点缺少硬币清分设备,对小面额人民币存款特别是硬币存款部分网点存在推诿现象,导致小面额券不能及时回笼,小面额人民币亦无法存入网点自助设备。三是小面额残损券兑换难。部分商业银行网点配备的小面额新钞数量较少,造成小面额残损券兑换难,部分群众也不愿意花时间去银行排队,兑换小面额残损币的主动性不够高。

(三)硬币流通不畅通,部分硬币券别供不应求

由于历史习惯使然,楚雄市民在支付时倾向于使用纸币,偶尔收到的硬币仅用于乘坐公交或找零或存放家中,导致硬币被大量沉淀在居民家中。商家为方便找零也会经常储备一些硬币,再加上个别收藏爱好者大量囤积,使市场上流通的硬币量持续萎缩不畅通。截止 2016 年底,楚雄州硬币一直处于净投放状态,基本未回笼,而需求量却有增无减,5 角特别 1 角硬币供不应求,各类商户和营业单位均有很大的需求。1 元硬币由于持续大量投放,基本可以满足需求。

三、相关建议

(一)健全供应调剂机制,缓解供需矛盾

一是畅通小面额人民币供求渠道,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可按照人民币不同券别需求,在商业银行取款过程中适当提高小面额券别比重,同时指导、监督商业银行提高小面额券别供应频率和数量,优化不同面额供应结构。二是探索建立小面额货币信息调剂中心,完善主办银行和主办网点制度、小面额现金备付制度,协调各商业银行进行相互调剂,协助公交公司与硬币需求较大商户进行已清分硬币调剂。三是商业银行可根据需要增设小面额原封新券兑换专用窗口,增加网点柜台小面额券别的储备,合理配备现金券别。

(二)强化流通管理,扩宽投放回笼渠道,解决调剂难、回笼难、兑换难问题

一是继续加大 1 元硬币等不同券别的小面额新钞投放数量,增加可流通的小面额纸硬币总量。二是完善奖罚制度,提高商业银行小面额人民币投放、回笼积极性,使小面额原封新券投得下去,残损券回得上来,更好满足市场需要。三是主动出击,上门兑换,扩宽投放回笼渠道,人民银行每年可组织商业银行,分片分点主动去大型农贸市场、社区为商户、居民兑换小面额原封新券,同时回收商户、居民手上的小面额残损券,解决商户调剂难问题。

(三)持续推动硬币自循环体系建设,改善硬币流通环境

一是引导商业银行和公交公司加大硬币兑换机投放力度,引导社会公众将手中沉睡的硬币进行兑换,推动小面额货币自助兑换便民服务示范工程建设,方便公众和商户利用自助设备进行大换小、小换大、硬换纸、纸换硬、旧换新。二是加强宣传。广泛利用微信、商业银行 LED 屏等方式,重点宣传主办银行和主办网点、硬币兑换机布放网点,组织辖区商业银行广泛进行现场兑换活动,使群众更好的知晓小面额人民币兑换方式和途径。

参考文献

[1]范永亨.加强人民币流通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内蒙古金融研究,2014(05).

[2]贾军.小面额人民币流通不畅原因分析[J].青海金融,2012(04).

[3]王涛.促进小面额人民币流通机制建设有关问题研究[J].经济论坛,2016(08).

作者简介:刘志鹏(1987-),男,云南楚雄人,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金融法;张增全(1966-),男,云南楚雄人,本科学历,经济师,研究方向:货币银行学。


作者 刘志鹏 张增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