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收账款风险的防范及控制探讨

作者
摘要:应收账款的存在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带来一定风险,具体表现在:应收账款的存在占用了企业的资金、影响资金周转速度、增加企业的机会成本、影响企业利润的真正实现,甚至有些应收账款会变成坏账使风险变为现实。由于应收账款这些弊端的存在,企业应对应收账款的风险进行防范和控制,以降低应收账款的风险,使企业维持正常的资金周转及生产经营。
关键词:应收账款;风险防范;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4-0034-03
应收账款是指企业因对外销售货物、提供劳务及其他原因应向购货单位或接受劳务的单位及其他单位收取的款项。出于商业竞争、降低存货费用的考虑、企业内部管理缺陷及一些客观原因的存在,使企业产生了大量应收账款。采用赊销方式进行销售,可以使企业扩大销售,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有利的地位,但由于销售实现的同时并没有相应金额的现金的流入,所以应收账款的大量存在也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带来了一定风险,具體表现在:应收账款的存在占用了企业的资金、影响资金周转速度、增加企业的机会成本、影响企业利润的真正实现,甚至有些应收账款会变成坏账使风险变为现实。由于应收账款这些弊端的存在,企业应对应收账款的风险进行防范和控制。本文在阐述应收账款的成因及对企业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从制度的制定和实际操作中对应收账款的风险进行防范和控制,以达到降低应收账款的风险,使企业维持正常的资金周转及生产经营。
1、应收账款的成因
(1)商业竞争的原因产生应收账款;
(2)出于降低存货费用的目的产生的应收账款;
(3)基于销售实现和收到款项的时间差所产生的应收账款;
(4)内部管理不力形成应收账款。
2、应收账款的风险分析
应收账款占企业流动资产较大比例,对企业资产的流动性有很大影响。不管何种原因产生的应收账款,其防范与控制的不利都会对企业生产经营造成很大弊端,主要表现在:
(1)增加企业资金占用额,降低资金使用效率;
(2)夸大了企业经营成果,使企业存在着潜亏或损失;
(3)降低企业信用,影响企业形象;
(4)延长企业营业周期,延缓资金周转速度;
(5)应收账款增加了企业资金机会成本损失。
3、对应收账款风险的防范措施
由于应收账款的这些弊端的存在,增加了企业经营和资金收回的风险,企业应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尽可能将应收账款按时收回,将坏账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减少资产损失,企业首先应采取措施对应收账款的风险进行防范。
3.1建立销售与应收账款内部控制系统
销售与收款的业务流程包括向顾客接受订货单、核准赊销、发运商品、开销货发票、记录收益和应收款,以及记载现金收入等程序和方法。坚持审批与执行分管原则,坚持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一个有效运行的销售与应收账款内部控制系统可以通过不同岗位的牵制与协调及时传送、反馈销售与收款过程中的各种信息,是防范、降低应收账款回收风险的前提。
3.2建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和综合性较强的工作,须由特定的部门或组织来完成,而以往由财务部门担当信用管理的主要角色已不能适应完善企业信用管理的需要,因此企业应设置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同时配备专业的信用管理人员,确保信用管理职能的实现。
3.3制定企业赊销信用政策
信用政策是企业对客户赊销产品,提供商业信用时必须遵循的一系列标准、制度和行为规范的总称,亦称应收账款的管理政策。信用政策的制定合理与否,将会影响企业的销售水平和成本大小。要对应收账款进行防范必须制定合适的信用政策。信用政策包括信用标准、信用条件和收账政策。
3.3.1信用条件
企业常用的信用条件包括赊销期限和现金折扣两个内容。例如,信用条件“2/10、N/60”,即客户在10天内付款,可享受2%的现金折扣,最迟支付货款不得超过60天。企业为顾客提供这类信用条件,也是出于自身对收益和成本、收益与风险权衡所得出的结果。
信用期限。企业的产品销售量与信用期限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依存关系,一般来说,信用期限越长,销售数量越多。但也应该注意:不适当延长信用期限势必会给企业带来两方面的不良后果:一方面使应收账款平均余额增大,回收期延长,资金成本增加;另一方面坏账损失有可能增加。因此,企业在向顾客提供信用条件时,首先要确定合理的信用期限。
现金折扣。延长信用期限会增加应收账款占用期限和金额,为了及早收回货款,往往在延长信用期限的同时,给客户现金折扣。这无疑对解决目前企业应收账款占用大的问题具有现实意义,而许多企业恰恰没有利用或忽视了这种信用手段。
3.3.2信用标准
信用标准是指为了获取企业的商业信用,客户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判断客户的资信状况;
(1)信用品质,即客户到期履行偿债义务的可能性,由客户的市场信誉决定,也是评价信用状况的首要因素。企业要设法调查客户的历史付款纪录,与有关供货单位的关系是否融洽,以判断客户的诚实性和到期是否愿意如数付款。
(2)能力,指客户的偿债能力,尤其是短期偿债能力。其主要的证明资料是客户的各种财务报表,特别要注意的是顾客的现金流量、盈利能力,结合客户的资产流动性和生产经营规模等因素来判断。
(3)资产,指客户拥有的永久性权益资本,表明客户的财务实力和债务的保障程度。无疑,企业的权益比率越大,债权人的权益越能得到维护,发生坏账的可能性越小。
(4)抵押品,指客户提供作为授信安全保证的资产。一般地,当企业对客户的信用状况缺乏必要的了解或争议较大时,就会要求客户提供一定的抵押品作担保,以有利于货款的安全收回。
(5)情况,指社会经济环境或行业经济情况发生变化时,客户的资信状况可能受到的影响。此外,某些或有事项会对客户的财务状况造成不利影响。如在银根紧缩时,顾客延期付款的可能性增大;在通货膨胀时,企业提供信用会遭受货币贬值的风险。因此,企业必须对未来可能损害客户付款能力的经济情况做出合理评估。
3.3.3收账政策
即企业向客户催收逾期未付账款所采取的策略。为保障应收账款的安全回收,协调与客户的关系,企业要谨慎制定收账策略,如果政策过严,催收过急,可能会开罪那些无恶意拖欠的客户,而失去后继的订单,但收账政策过宽,可能会放任部分恶意拖欠货款的客户。一般而言收账政策越积极发生在收账程序的费用越高,坏账损失越少,但两者间并非线性关系。
企业可以根据情况的变化不断修改和调整信用政策,尽量协调三个目标:
(1)把销售提高到最大;
(2)把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降到最低;
(3)把坏账损失降到最小。
如果改变信用政策所增加的利润,足以补偿其所包含的风险时,企业就应该改变信用政策。
3.4把握应收账款的限额并建立健全赊销审批制度
信用额度是企业根据客户的偿付能力给予客户的最大赊销额,实际上也是企业愿意对某一客户承担的最大风险。企业应制定明确的信用额度管理办法,财务部门应与销售部门配合共同制定切实有效的客户信用额度,根据客户资信状况和付款及时性,给相应的信用额度。在市场情况及客户的信用情况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企业应对其进行必要的调整,使其始终保持在自身能承受的风险范围内。
3.5建立坏账准备金制度。防范财务风险
债务人的破产、死亡以其破产或遗产不能清偿或较长时间未履行其偿债义务有明显特征表明款项无法收回,都有可能使企业遭受坏账损失。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备抵法核算坏账损失:在期末分析各项应收账款回收的可能性,并预计可能产生的坏账损失,形成坏账准备。当实际发生坏账时应根据其金额冲销坏账准备,同时核销相应的应收账款金额。企业应当制定计提坏账准备的政策,明确计提坏账的范围、提取方法、账龄的划分和提取比例等事项。
3.6建立信用报告制度
企业应定期召开不同层次的信用报告会议,相互沟通,以便及时掌握情况,将信用风险减至最低。
3.7业绩考核制度
企业应改变以往那种对销售部门以销售额为标准的业绩考核制度,重新建立起以销售现金流量和货款回笼业绩为标准的考核制度,在这种标准下,销售人员关注的不仅仅是销售额,更多的将是销售的现金回收额。他们会自觉主动的依据信用管理部门提供的客户信用档案,了解客户的资信和财务状况,把了解客户情况作为销售业务的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最后会选择那些资信好,财务佳的客户进行赊销,对资信财务不好的客户,他们会选择现销或放弃销售。这就从制度安排上确保了应收账款的及时足额回收,对应收账款风险以防范。
4、对应收账款风险的控制
应收账款防范措施的建立,只是从制度上对应收账款的管理予以保障,在实际操作中为了对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企业除了制定应收账款的防范措施外,还要根据交易发生的过程,结合防范措施,加强对企业应收账款的控制。
4.1事前控制
4.1.1客户信用管理
依据企业信用管理部门提供的客户信用档案,对客户的资信进行必要的了解。根据客户的资信状况和财务状况决定是否对其进行赊销。对采用赊销方式进行销售的客户要选择合适的信用政策及信用额度并需经过有关授权人员的批准。
4.1.2开展赊销业务培训
开展赊销业务培训。通过对销售人员进行赊销业务培训,树立风险意识,提高其职业道德和业务技能,分析应收账款的成因、对策及责任,介绍收款的方式和技能,以及对客户进行信用评价的方法,增强销售人员的防范意识。
4.2事中控制
4.2.1加强合同管理,规范经营行为
企业销售业务实行合同管理制度,授权有关人与客户签订销售合同。对于金额重大的销售合同应当通过法律顾问等专业人员审核把关。未经授权,任何人不得随意签订销售合同。
4.2.2加强销售业务处理过程的管理
对收款、开具提货单、发货、结算等环节的管理,是应收账款控制的关键所在。
(1)收款。客户送交的货款,财务部门应及时开具收据,并进行账务处理。对于收到的汇票、支票等及时办理收账手续;对于收到的银行承兑汇票及时办理查询,确保真实有效。
(2)开具提货单。对照合同根据客户要求开具提货单,并送交客户签收。
(3)发货。运输部门根据提货单组织发货,确保货物的规格、型号、数量正确无误。
(4)结算。发货后,根据提货单等及时向客户开具发票,办理货款结算。
4.2.3选择先进的结算方式
企业应尽可能选择对自身有利的结算方式,加速资金回笼,减少资金在途时间。企业可在合同中约定购买方必须带款提货,否则不发货,确保货款及时回笼。另外,企业也可以利用网上银行等先进的结算手段,加速资金回笼。
4.3事后控制
4.3.1做好账龄分析,加强应收账款的催收
一般来讲,应收账款拖欠时间越长账款催收难度大,坏账可能性增强。因此加强对应收账款的时间结构分析,有利于明确目前的收账重点和收账程序,从而提高应收账款的收现率。
4.3.2应收账款跟踪管理
从赊销过程的开始,到应收账款到期日,应对客户进行跟踪监督,从而确保客户能够正常支付货款,最大限度地降低逾期账款的发生率。
4.3.3实行货款回笼业绩考核和责任追究
“没有考核的管理是无效的管理,没有量化指标的考核是无效的考核”。企业应当按“谁销售,谁收款”原则将货款回笼分解到每个销售人员身上,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收款计划,明确收款金额和期限。每月,根据销售现金流量和货款回笼计划完成情况对销售人员进行业绩考核,在奖金中兑现。对于因人为原因造成款项无法收回的,追究销售人员的责任,并责令其赔偿,严重的追究其刑事责任。
4.3.4定期对账,确保债权金额正确有效
企业财务部门应当定期或至少每年年末通过函证等方式与客户核对应收账款账面余额,避免发生差错,并保存好有关材料,确保债权法定追索权的延续。由于应收账款收回的法定期限是逾期2年内,过了有效期企业就丧失追回欠款的权力,企业必须力争在有效期内收回款项或取得延长有效期的相关证明,如对账单、付款计划等。
4.3.5定期召开应收账款专题会议,对贷款回笼和信用政策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和分析
应收账款能否及时足额收回直接影响企业的资金周转和经营业绩。企业领导必须高度重视应收账款管理,关注应收账款是否及时收回,定期组织人员召开应收账款专题会议,对信用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分析应收账款形成原因,评价其合理性和潜在的风险,制定相应的对策,落实专人,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
4.3.6进行变现管理
应收账款是一种理想的担保品,企业可以通过应收账款来取得短期或长期贷款。通常银行会对企业应收账款的单据进行审定,信用风险完全由借款企业承担,如果作为担保品的应收账款无法收回,借款企业应承担坏账损失。应收账款担保具有良好的特性:当应收账款规模增加时,企业会增加资金需求,由于应收账款总额的增加,通过应收账款担保贷款企业可以筹集到更多的资金,从而解决企业资金需求增加的问题。
应收账款是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存在不仅影响资产的流动性,也影响到企业经营业绩的实现。企业要搞好应收账款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在制度和实际操作上互相补充,做好应收账款的管理工作,使企业真正实现利润同销售规模的同步增长。
参考文献:
[1]黄晓兵,应收账款的回收变现管理[J],财会通讯,2006,(1)
[2]林小卫,浅议企业应收账款的风险防范[J],经济师,2006,(10)
[3]黄菊英,企业应收账款的控制,财会通讯,2006,(2)
[4]江文博,应收账款管理探析[J],财会通讯,2006,(2)
[5]廖强风,新议应收账款管理[J],会计之友,2006,(2)
[6]苏强,加强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对策,财会通讯,2005,(5)
[7]史晓飞,从应收账款看企业内部管理,财会研究,2005,(5)
[8]史宁宁,应收账款管理之我见,财会研究,2005,(7)
[9]李丽华,浅谈企业应收账款形成原因及控制途径,会计之友,2005,(4)
[10]张文峰,应收账款回收的策略[J]财会通讯,2005,(2)
[11]中国注册套计师协会,财务成本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4)
[12]陈强,中级财务会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 张帮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