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 P2P 网络借贷的风险及其防范研究

摘要:2013 年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自此以后,互联网金融发展迅勐,P2P 网络借贷作为互联网金融的一种重要模式,也获得快速发展。近几年,在 P2P 网络借贷快速发展的同时,其风险也日益凸现,与其相关的研究也成为许多学者的关注焦点。为此,在分析 P2P 网络借贷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了蕴藏在其背后的风险,并提出了一些防范风险的政策建议,希望对我国 P2P 网络借贷的健康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P2P 网络借贷;风险分析;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01.043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与金融业逐渐融合,互联网金融获得迅速发展。互联网金融的产生加速了金融脱媒的步伐,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传统金融机构地位的巨大挑战。在互联网金融的众多形式中,P2P 网络借贷发展尤为迅勐,已经成为互联网金融的一种重要模式,特别是在具有「互联网金融元年」之称的 2013 以后,P2P 网络借贷平台更是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时机,呈现出爆发式增长。一方面 P2P 网络借贷平台迅速发展,另一方面我国关于 P2P 网络借贷平台的政策法规及监管措施迟迟未出台,导致 P2P 网贷平台鱼龙混杂,致使部分网贷平台出现卷款跑路的状况,极大影响了行业信誉,严重影响行业的发展。有鉴于此,本文在分析 P2P 网络借贷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了蕴藏在其背后的风险,并提出了一些防范风险的政策建议,希望对我国 P2P 网络借贷的健康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 概述
P2P 网络借贷(Peer-to-Peer Lending)是指个体之间或个体与企业之间通过网络实现直接借贷。P2P 网贷本质上属于民间借贷,其在满足个人资金需求和发展个人信用体系以及提高社会闲散资金利用率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是金融组织形式的大胆创新,不仅具有现有金融系统的部分功能,更是对传统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
2006 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穆罕默德·尤努斯提出 P2P 借贷,其是将小额资金集中起来贷给有资金需求的人的一种商业模式。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P2P 借贷逐渐由单一的「线下」模式发展为「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模式,P2P 网络借贷平台也应运而生。2005 年全球第一家 P2P 网络借贷平台 Zopa 在英国宣布成立,该模式以其自身交易方式的灵活性和高效性以及高收益性,迅速得到广泛的关注与认可,并在其他国家得到广泛传播。2007 年,我国第一家 P2P 网贷平台——拍拍贷在上海开始运营,此后陆续有多家平台成立,影响范围不断扩大,交易金额也持续增长,特别是在具有「互联网金融元年」之称的 2013 年之后,P2P 网贷平台数量呈现出井喷式增长。2015 年,李克强总理提出「互联网 +」的行动计划,更是加快了互联网金融创新和变革的速度。据网贷之家及盈灿咨询数据统计,截至 2015 年 12 月底,网贷行业运营平台达到了 2595 家,相比 2014 年底增长了 1020 家,绝对增量超过 2014 年再创历史新高。2015 年全年网贷成交量达到了 9823.04 亿元,相比 2014 年全年网贷成交量增长了 288.57%(如图 1 所示)。然而,在 P2P 网贷快速发展的同时,由于前期准入门槛较低以及监管细则迟迟没有出台,越来越多的 P2P 网贷平台出现圈钱跑路、提现困难、融资诈骗等现象(如图 2 所示),严重阻碍了网贷行业的健康发展。但是,监管部门高度重视 P2P 网贷平台风险频发这一状况。从高层强调的 P2P 监管红线,到明确 P2P 监管的主管部门,再到即将出台的网贷监管细则,这一切都是监管部门为了规范整个行业的发展而做出的努力。但是,在监管政策唿之欲出的今天,如何多维度地探索 P2P 网贷平台的风险及其防范措施,也成为了许多专家学者所关注的焦点。
2P2P 网络借贷的模式
根据已有专家学者关于 P2P 网贷模式的研究成果,对于国内众多 P2P 网络借贷平台的运营模式,笔者认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如表 1)。
2.1 纯中介模式
此种类型的 P2P 网贷平台保持了网贷平台固有的中介属性,从平台自身角度来讲,并没有资金参与借贷双方的交易过程,而仅仅是向借贷双方提供一个信息交互的服务平台。纯中介模式是一种直接金融形式,具有金融脱媒的特性。在纯中介模式中,其运营模式比较简单,具体而言,借款者在平台上发布借款金额、期限以及所能够接受的最高年利率等借款信息,而投资人可以用自有资金投标来赚取利息,根据「利低者得」的原则,一旦借款成功,平台将收取一定的手续费。在日后的还款过程中,借款者将还款金额打入平台账户,系统自动存放到投资者账户里,直到款项还清为止,其运营模式如图 3 所示。
2.2 风险准备金担保模式
风险准备金担保模式网贷平台是相比较于纯中介模式的网贷平台而言的,主要运营模式是平台自身设立风险准备资金,向投资者提供保证本金或者保证本金和利息的承诺,在此种情况下,平台具有中介机构和担保机构的双重作用,此时平台的性质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中介机构,而是无证经营的担保机构。当借款者无法及时还款时,平台就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则来垫付投资者的本金或者本息,目前我国大部分 P2P 网贷平台均采用此种运营模式。此种模式的优点是为投资者提供了本金或者本息担保,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者;缺点是此种模式间接的增加了平台的运营成本。其运营模式如图 4 所示。
2.3 第三方担保机构模式
P2P 网贷平台在引入第三方担保机构后,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 P2P 网贷平台中介的本性,在此种模式中,平台只是作为中介,既不参与吸收存款,也不从事放贷业务,而是为借贷双方提供信息交互的机会,在这一方面与纯中介模式的网贷平台类似,与第三方担保机构取得合作后,担保机构可以利用其遍布全国的营业网点来开发优质的借款客户,也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进行投资。然而现实情况是,担保公司对于网贷平台的业务兴趣不大,因为通过 P2P 网贷平台进行借款者,一般是在银行贷不到贷款者或者是小额、信用贷款借款者,此时面临的风险较大。其运营模式如图 5 所示。
3.1 流动性风险
对于 P2P 网贷平台来说,其流动性风险的形成有其自身特殊的原因。一方面,如果平台出现期限错配或者金额错配的情况,就有可能引发流动性风险。这是导致许多平台倒闭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一些平台用拆标的方式来解决期限长、金额大的标的所面临的问题,对于 100 万元的标的来说,平台有可能把其拆分为 10 个 10 万元的小标的来尽快完成借款;国内的宜人贷网贷平台就是通过「债权转让」的方式来实现这种操作的,其平台上的借款需求和投资都是打散组合的,其对债权进行金额和期限的同时拆分,通过债权转让的形式将债权转让给其他投资人,一边不断获取债权,一边不断进行拆分转让,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突遇集中到期或者大量提现的情况,根本无法应对,必然会引发流动性风险。另一方面,如果某些平台违规操作,自设「资金池」,用这些资金投资于风险较高的项目,如若投资失败,也将使平台面临流动性风险。
3.2 技术风险
此处所探讨的技术风险是指由于互联网技术而使网贷平台面临风险的情况。互联网金融是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而迅勐崛起的,故技术对于互联网企业的安全运营至关重要。P2P 网络借贷公司在业务运行过程中,必须选择一套成熟的技术方案来支持其业务,这样势必会因为技术原因而使平台面临风险,这种风险既有可能来自于因所选技术系统安全性不高,导致系统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被盗,也有可能来自于黑客的网络攻击,使平台的网站处于瘫痪状态,进而窃取公司客户信息,甚至威胁资金安全。
3.3 信息风险
对于 P2P 网贷平台所面临的信息风险,笔者将从客户信息泄露风险和财务信息披露风险两方面进行论述。在客户信息泄露方面,可能由于网贷平台的技术原因而使平台遭受袭击,致使客户信息泄露,无论借款者还是投资者,都需要在平台上登记其真实的个人资料,一旦信息被盗,轻则受到骚扰,严重的话会危及自己的资金安全。在财务信息披露方面,由于目前尚未出台详细的财务信息披露方案,致使许多平台所披露的信息不全或者是一些无关紧要的信息,更有甚者,有些平台不披露信息,这样使投资者不能很好的了解平台的财务信息以及平台的实际运营状况,面临的风险变大。
3.4 法律风险
在 P2P 网贷迅勐发展的今天,由于政府迟迟没有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对其进行监管,致使许多平台面临法律风险。由于法律没有明确规定 P2P 网贷平台的准入门槛,致使 P2P 网贷行业鱼龙混杂,一些网贷平台为了业务拓展和追求盈利,对借款客户的身份识别不详细,这样有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进行洗钱的犯罪活动。另外对于自设风险准备金进行担保的网贷平台,其有可能设立「资金池」,这种行为也是法律所明文禁止的。甚至有些网贷平台给出高额利息的假标,疯狂的吸收资金,然后跑路。以上种种行径不仅侵犯了投资者的权益,而且也触犯了法律,严重影响了网贷行业的健康发展。
3.5 非法集资风险
非法集资是指未经批准,向社会公众募集资金。对于 P2P 网贷平台来说,其非法集资的表现可以从以下二方面进行探讨:第一,借款人借助 P2P 平台进行非法集资。在目前监管不严的情况下,许多小 P2P 平台为了追逐高额利润,对借款人的身份核实不尽职,致使借款人在平台上以虚假身份发布大量虚假借款信息,向社会公众募集资金,此种情况下,借款人借助 P2P 平台直接向社会公众借款,就构成了非法集资罪;第二,P2P 网贷平台进行自融业务。P2P 网贷平台的初始目的是为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和个人消费金融需求很难得到满足这一困境的,但是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很多企业为了解决自己资金缺乏的困境,自己设立 P2P 网贷平台,作为自己融资的工具,其通过在网贷平台上发布虚假借款信息,获得投资者的资金,然后用于自己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
4P2P 网络借贷风险的防范措施
在 P2P 网贷平台疯狂增长的背后,我们也要承认隐藏在其背后的风险已经逐渐暴露这一事实,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 P2P 平台倒闭或者跑路就是最好的佐证,据不完全统计,截至 2016 年 6 月,P2P 网贷行业问题平台累计达 2461 家,占平台总数的比例高达 53.89%。2016 年是「互联网金融监管元年」,在争议与力捧的双重舆论环境中,P2P 网贷行业艰难前行,上半年针对 P2P 网贷的监管措施频出,其调控效果显着。笔者认为,在接下来的工作过程中,要建立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第三方监督这样三位一体的立体式风险防控体系,为 P2P 网贷网贷行业的健康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4.1 在政府监管方面
首先,要尽快出台监管细则。虽然目前已经把 P2P 网贷行业划分为银监会监管,但迟迟没有出台有关 P2P 网贷的监管细则,政府应在行业准入门槛、平台运营模式、业务范围、信息披露等方面给出监管细则;其次,尽快建立从业人员的市场化风险处置机制。目前 P2P 网贷行业的从业人员良莠不齐,这在一定程度上给网贷行业埋下了潜在的风险,政府应明确从业人员的任职要求,比如:具有 3 年以上的风险控制工作从业经验、具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等,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培养其风险意识;最后,研究探索分级分类监管。政府规定 P2P 网贷平台评级标准,对网贷平台划分等级,对于不同等级的平台实施不同的监管标准,这在某种程度上也给投资者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4.2 在行业自律方面
第一,要加强互联网金融协会的正常运营。行业自律在一定程度上是行业内部的一种自我监督和约束机制,要充分发挥互联网金融协会的作用。行业协会可以形成行业联盟,在行业内部规定一套约束机制,加强行业联盟内部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自律等;第二,建立互联网产品登记制度。网贷平台要自觉的执行网贷产品登记制度,形成全国统一、简明、标准化、便于查询和追溯的产品,这样可以有效降低风险;第三,建立信息披露制度。行业协会应要求业内所有 P2P 网贷平台定期报告自己的经营状况和经过审核过的财务信息,信息披露在网贷运营平台中极其重要。信息披露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平台注册资本,资金存管情况,与保险机构、担保机构等第三方机构合作情况,以及平台的财务状况、每笔成交情况、资金流向、违约数据、以及利息支付信息等等。
4.3 在社会监管方面
第一,建立违规处罚机制和有奖举报制度。针对 P2P 网贷平台的运营情况,有关部门在制定监管措施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广大投资者的作用,建立有奖举报制度,鼓励投资者对问题平台进行举报,对于存在问题的平台,有关部门要及时查明情况并公布调查结果,以避免让更多投资者上当受骗。第二,加强投资者教育,使投资者理性购买产品。目前 P2P 网贷行业的投资者参差不齐,甚至部分投资者完全不懂金融方面的知识,处于「跟风」状态,一味的购买高收益的产品而不考虑产品的潜在风险,一旦平台经营不善或者「跑路」,极易出现群体性维权事件,影响社会安稳。有鉴于此,要加强对 P2P 网贷平台投资者的教育,使其能够有效识别平台运营状况及平台产品风险,提高自己资金的安全性,最大限度地保证自己的利益。
参考文献
[1]马亮.P2P 网贷的风险分析及防控对策[J].金融经济,2014,(12).
[2]彭冰.P2P 网贷与非法集资[J].金融监管研究,2014,(6).
[3]叶湘溶.P2P 借贷的模式风险与监管研究[J].金融监管研究,2014,(3).
[4]潘锡泉.我国 P2P 网贷发展中蕴含的风险及监管思路[J].当代经济管理,2015,(4).
[5]莫易娴.国内 P2P 网络借贷平台发展模式比较分析[J].开发研究,2014,(3).
[6]钱金叶,杨飞.中国 P2P 网络借贷的发展现状及前景[J].金融论坛,2012,(1).
[7]吴晓光,蓸一.论加强 P2P 网络借贷平台的监管[J].南方金融,2011,(4).
[8]彭红枫,刘歆茹.P2P 网络借贷研究述评[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
[9]刘绘,沈庆劼.我国 P2P 网络借贷的风险与监管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5,(1).
[10]郝文正.P2P 网络借贷风险形成机理及其监管思路研究[J].上海社会科学院,2014.
[11]杨立.基于社交网络的 P2P 借贷信用风险管理研究[J].经济科学出版社,2015.
[12]投之家&盈灿咨询.2015-2016 年 P2P 网贷理财报告[EB/OL].http://www.ccstock.cn/money/licai/2016-02-18/A1455772415167.html.
作者 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