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相关者视域下高职校企合作实现路径研究 

作者
作者

摘 要: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是提升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形成职业教育办学特色的重要途径。首先对利益相关者视阈下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现状进行分析,揭示存在的不足及成因,其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法针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各利益相关者诉求展开调查分析,重点分析了高校、政府、企业三个核心层面的利益相关者;最后提出了政府引导制度创新、企业全员参与、高校加强自身建设等策略,保障高职校企合作中各利益相关者的合理诉求。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高职院校;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25.017

1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主要内容

1984 年,美国经济学家弗里曼在其《战略管理:一个利益相关者方法》中明确指出:「任何能够影响组织目标的实现或受这种实现影响的团体或个人」。该理论认为,利益相关者不仅包括影响组织目标的团体或个人,也涵盖了在采取行动去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中而受影响的团体或个人。高职院校作为典型的利益相关者,有义务为利益相关者搭建有效的沟通平台,努力满足其利益诉求、调动合作各方的积极性,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指导分析和解决问题,优化校企合作实现路径。

2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分析

校企合作推动了人才培养模式呈现多样化,促进了联合创新模式的突破。在高职院校办学过程中,校企双方真正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实现教学与生产的协调统一,校企共同制定学院的发展战略、办学规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并将行业标准、企业文化引入到学校的专业教学中,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但长久以来,难以均衡协调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利益、未能满足合作中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校企深度合作难以推进、合作保障机制不健全、合作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仍然存在。

3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各利益相关者诉求调查分析

根据利益相关者与职业教育发展的联系程度,将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各利益相关者分为核心层和外延层两个层次。其中,核心层次主要包括教师、学生、职业院校管理者和企业;外延层次主要包括政府、社区、职业教育集团、媒体以及第三方独立机构,如图 1 所示。

通过重点调查与分析政府、高职院校和企业在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利益诉求,以求为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发展提供借鉴(如表 1 所示)。

3.1 政府的利益诉求

政府作为一个制度化的组织机构,最大的期望和诉求就是高职院校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扩大就业,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还需要高职院校创造文化特色实现多元文化发展和文化价值,还期望企业与高职院校相互配合,注重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和爱岗敬业的品质,培养具有政治价值的良好公民。

3.2 高职院校的利益诉求

3.2.1 教师的利益诉求

高职院校的教师作为职业教育活动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其期望就是向学生提供知识和育人成才,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调查显示,教师参与校企合作过程中,期望得到充分尊重和信任的占 22.4%,期望获得合理待遇的占 20.8%,期望参加企业培训,获得进修机会,保障教学改革权益的占 19.8%。

3.2.2 学生的利益诉求

学生作为校企合作重要的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始终处于核心层的利益相关者。调查显示,期望学校实习实训硬件设施完善的占 30.5%,期望学校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符合企业需要的占 26.1%,期望实习指导教师经验提升,加强自身教学能力的占 18.3%。学生实习去企业以后,期望签订实习合同的高达 85.4%,期望提高实习待遇,创造就业机会的占 69.3%。

3.2.3 高职院校管理者的利益诉求

高职院校管理者是实现教育目的、完成高职院校教学目标的主导力量。调查显示,高职院校管理者期望在校企合作中获得各利益相关者充分信任的占 351%,期望提升办学质量、提高社会声誉、获得社会广泛认可的占 409%,期望节省办学成本、创造经济价值的占 195%。

3.3 企业的利益诉求

3.3.1 获得政策扶持和法律保障

在校企合作中,企业的诉求是政府能够制定优惠扶持政策和相关的法律法规,更多的发挥其规范、监督、协调的职责,为校企长期合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调查发现,企业认为政府缺少相关有效政策扶持的占比重高达 37.9%,缺乏健全保障机制占 25.3%,而有 21.7% 的人担心企业利益得不到保障。

3.3.2 降低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满足用人需要

校企合作中,企业期望能够学校能够结合行业职业发展的趋势和动态,有针对性的设置职业技能课程的内容,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降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培训成本(占 46.3%)。另一方面,企业更加期望高职院校注重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职业素养和敬业奉献、团队协作的良好品质,尽快适应社会、胜任工作岗位,降低人才流动率和损失率。

3.3.3 获得技术服务和人员培训

通过调查发现,企业较为关注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技术创新与科学研发能力,期望借助教师团队提供技术服务,期望解决员工培训的占 38.9%,用工优先的占 245%,专业技术支持的占 17.4%,可见,企业的期望是通过校企合作,促进产学研究,优化企业技术结构。

4 利益相关者视阈下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策略

4.1 政府主导制度创新

4.1.1 完善政策与法律法规体系,加大扶持力度

基于《职业教育法》的基本原则配套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各利益相关者在校企合作中的权利和义务,完善修订相关法律,将高职校企合作纳入到高等教育法律规范体系中。同时,通过优惠政策鼓励校企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努力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合理诉求,形成多方共赢的合作机制。

4.1.2 构建利益分享机制,保障利益诉求的实现

在合作中要建立利益表达机制,为校企合作诉求搭建有效的表达平台,鼓励各方合理表达利益诉求的积极性。以利益表达机制为基础建立均衡的利益分配机制,以确保利益的均衡分配。同时畅通利益协调渠道,搭建一个客观、公正、有效的利益协调平台,规范合作行为,确保能够实现各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合理诉求,推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利益均衡分享、有序运行。

4.2 加强高职院校自身建设

4.2.1 创新合作模式和机制

创新合作模式和机制、真正实现工学结合有助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良好发展。高职院校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组建职教集团,发挥校企合作办学的长效机制,同时积极推动专业教学改革,加大力度投入建设基于真实工作情境的校内实训基地,提高教育教学配套设施的实用性。

4.2.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高职院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有助于提高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引入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参与到实践技能课程的教学中,保障实践教学质量。同时,高职院校还必须保障教师的待遇和利益诉求,提高教师教学和科研的积极性。

4.3 企业全程积极参与

4.3.1 发挥企业自身优势,深度参与校企合作

企业要发挥其自身优势,积极投身于校企合作实践中。要借助高职院校的科研能力和技术支撑,进行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提高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全面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能力,严格按照法律法规保障学生薪酬待遇和实习安全,积极推进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进一步发展。

4.3.2 严格遵纪守法,承担企业育人的社会责任

企业应该提高人才培养的认识,认真落实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承担企业育人的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到校企合作的实践中,努力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推动企业的长远发展和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振洪, 王亚南.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利益机制及构建路径\[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2,(4): 5963.

[2]郑仕华.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利益协调机制研究\[J\]. 职教通讯, 2012,(15): 4850.

[3]张英杰, 徐涵. 校企关系嬗变历程视角下我国校企合作关系的探索\[J\]. 职教通讯, 2010,(10): 57.

[4]徐健.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 教育与职业, 2012,(18): 3031.

[5]钟卫. 高职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推进与发展\[J\]. 职教论坛, 2010,(11): 67.

[6]刘心. 辽宁省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综合评价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6,(8):138140.

[7]史益大, 狄东涛.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理性思考\[J\]. 职教通讯, 2010,(2): 5761.


作者 刘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