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重组效应分析

作者
(合肥工业大学人文经济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9)
摘 要:企业重组是现代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经济利润,提高企业竞争力,实现资本要素优化组合的重要战略手段。根据企业重组理论和财务管理理论,运用实证分析方法、统计分析方法和财务分析方法,从上市公司收集到的数据重点分析了收购兼并、资产出售、股权转让、资产置换四种模式的规模效应和财务效应,最后对新时期我国企业重组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企业重组;效应分析;发展取向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1-0005-02
企业重组在提高资产质量、优化资源配置、改善企业经营绩效等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然而哪种重组方式更高效地改善了企业经营效益,就不得而知,为此有必要进行重组的效应分析。自1993年9月“深宝安”收购“延中实业”拉开了我国上市公司收购的序幕后,资产重组就成为证券市场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成为上市公司的主要战略手段,上市公司也因此成为重组的主角,纵观我国上市公司的重组案例,我国上市公司重组主要采取四种方式:收购兼并、资产出售、股权转让和资产置换,本文主要对上市公司进行这四种重组方式的效应分析。
1 效应分析
1.1 指标的选取
分析我国上市公司重组的效应,主要是进行两方面效应分析:规模效应和财务效应,通过相应指标前后对比来分析。规模效应就是因规模增大带来的经济效益提高,主要通过资产规模和主营业务收入这两个指标进行分析。财务效应分析,主要是看它的盈利能力,也即公司赚取利润的能力,我们选取的是最能反映上市公司获利能力的两个指标: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这两个指标都与股份公司盈利能力正相关。由于重组的作用影响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慢慢渗透,我们把重组年份前三年和后三年相应指标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我们最后分析的标准。
1.2 样本的选取
对每种重组方式我们选取十个代表性样本,同时为了使各重组模式之间的数值具有可比性,我们都在高成长性公司这一板块选取样本。下面是每种重组模式所选取的样本上市公司。
收购兼并:长江精工钢结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银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投华靖电力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新梅置业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输配电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玻纤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锦江国际实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金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首都开发股份有限公司。
资产出售:长江精工钢结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阳光新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金桥出口加工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银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新梅置业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海鸟企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输配电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锦江国际实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福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股权转让:深圳赛格三星股份有限公司、长江精工钢结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阳光新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新梅置业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世茂股份有限公司、青海盐湖钾肥股份有限公司、雅戈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远航运股份有限公司、哈药集团三精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宝信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资产置换:长征火箭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世茂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锦江国际实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百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东方通信股份有限公司、江西联创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振华(集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华盛达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福日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1.3 规模效应
表1 各重组模式前后资产(万元)的变化情况
从资产角度看:收购兼并后样本上市公司资产平均增加了628553.28万元,比收购兼并前平均增长了276.85个百分点;资产出售后样本上市公司资产平均增加了590083.75万元,比资产出售前平均增长了276.63個百分点;股权转让后样本上市公司资产平均增加了326007.23万元,比股权转让前平均增长了194.76个百分点;资产置换后样本上市公司资产平均增加了2497391.77万元,比资产置换前平均增长了63.48个百分点。四种重组方式的规模效应从大到小依次排列是:收购兼并、资产出售、股权转让和资产置换。
表2 各重组模式前后主营业务收入(万元)的变化情况
从主营业务角度看:收购兼并后样本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增加了444793.01万元,比收购兼并前平均增长了255.09个百分点;资产出售后样本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增加了247918.85万元,比资产出售前平均增长了251.84个百分点;股权转让后样本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增加了157297.33万元,比股权转让前平均增长了228.93个百分点;资产置换后样本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增加了6921581.00万元,比资产置换前平均增长了191.25个百分点。四种重组方式的规模效应从大到小依次排列是:收购兼并、资产出售、股权转让和资产置换。
综合看:收购兼并的规模效应最大,资产出售次之,再次是股权转让,最后是资产置换。
1.4 财务效应
表3 各重组模式前后每股收益(元)的变化情况
从每股收益看:收购兼并后样本上市公司每股收益平均增加了0.39元,比收购兼并前平均增长了185.71个百分点;资产出售后样本上市公司每股收益平均增加了0.33元,比资产出售前平均增长了253.85个百分点;股权转让后样本上市公司每股收益平均增加了0.27元,比股权转让前平均增长了117.39个百分点;资产置换后样本上市公司每股收益平均增加了0.13元,比资产置换前平均增长了162.50个百分点。四种重组方式的规模效应从大到小依次排列是:资产出售、收购兼并、资产置换和股权转让。比较资产出售和收购兼并可以发现,收购兼并后每股收益平均增长幅度比资产出售绝对低68.14个百分点,比资产出售相对降低了26.84个百分点,
表4 各重组模式前后净资产收益率(%)的变化情况
从净资产收益率看:收购兼并后样本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增加了14.96%,比收购兼并前平均增长了748.00个百分点;资产出售后样本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增加了11.46%,比资产出售前平均增长了473.55个百分点;股权转让后样本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增加了7.31%,比股权转让前平均增长了79.03个百分点;资产置换后样本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增加了4.19%,比资产置换前平均增长了211.62个百分点。四种重组方式的规模效应从大到小依次排列是:收购兼并、资产出售、资产置换和股权转让。比较资产出售和收购兼并可以发现,收购兼并后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增长幅度比资产出售绝对高274.45个百分点,比资产出售相对增长了57.96个百分点。
综上所述,收购兼并的财务效应最大,资产出售次之,再次是资产置换,最后是股权转让。
2 我国企业重组的发展取向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以及对我国企业重组成功和失败案例经验与教训的总结,在我国现行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加入WTO后新的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我国企业重组呈现出下列新的发展趋势:
2.1 收购兼并重组模式将会是我国企业重组的重头戏
上面我国上市公司重组的效应分析中,是从我国高成长性上市公司板块中选取的样本进行分析的,高成长性公司正处于高速成长的阶段,与我国所处的经济高速发展阶段相契合,因此可以从上面的分析中得到启示。从我国上市公司重组的效应分析中可以看见以收购兼并效应最好,因此可以预见我国企业将会以收购兼并作为重组的重点来实行,以此来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提高企业价值,加速企业成长,增强企业竞争力。
2.2 为培育企业的核心能力而实施重组
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其所拥有的核心能力。不管是跨边界的重组还是内部重组,都应该以提升企业的核心能力为目的,偏离核心能力的重组将使企业在市场中逐步丧失竞争优势,因此,企业应更加注重核心能力培育的重组。
2.3 国际化
随着WTO的加入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企业重组已经开始在更广阔的空间进行,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跨过企业的组织边界,在全球搜寻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资源,跨国界、大规模的国际化企业重组将开始成为我国企业重组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罗杰.重组——中国企业发展之路[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2001.
[2]周文彬.中国企业重组问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经济学),2002.
[3]夏永华,何厚德.资产重组的模式选择[J].经贸导刊,2000,(5):36-37.
[4]王国顺,王昶.企业并购重组的基本模式[J].有色金属工业,2004,(6):32-33.
[5]达庆利,李大勇.企业重组的演变与发展趋势[J].东南大学学报,2001,3(3):42-45.
[6]钱飞跃.中国企业资产重组及发展趋势[J].现代经济探讨,2002,(12):32-33.
作者 王燕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