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奋进万亿之城再出发

万里征程风正劲,千钧重任再扬帆。去年以来,常州市坚持把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开展主题教育紧密结合,高质量迈入万亿之城与开启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同频共振,引导党员干部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蔚然成风,实现了综合竞争力、资源集聚力、区域辐射力、发展影响力的大幅跃升。
把新思想作为最根本的指引,坚定筑牢紧跟核心的政治根基
突出「读原着、学原文、悟原理」,深化党员干部「三带三入」大学习,在深化内化转化上聚力用劲,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关怀转化为干事创业的澎湃动能。
高举思想旗帜,学出绝对忠诚。市委坚持「第一议题」抓学习、「第一遵循」抓贯彻,召开常委会会议、理论中心组学习会议 43 场,第一时间学习传达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示范举办读书班,原原本本研读《习近平着作选读》等学习材料,全员制定自学计划,提升理论素养、升华觉悟境界。各级党组织依托示范领学带头讲、分类促学全面讲、基层送学精准讲、创新载体跟进讲的「四学四讲课堂」,广泛开展「小哥说」「主播说」「司机说」等活动,全面兴起学思践悟热潮,持续夯实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根基。
感悟真理伟力,学出过硬本领。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总结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学习推广「四下基层」优良传统等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细化「三个到一线」等具体措施,确保人员、内容、要求、效果「四个落实」。将大理论细化为小选题,引导党员干部在认识、领悟和运用真理上融会贯通,真正把看家本领学到手,更好为党和人民履好职、尽好责。
牢记嘱托感召,学出使命担当。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的「四个走在前」「四个新」重大任务,市委组织召开大讨论、调研成果交流会,锚定「万亿之城再出发,奋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这一主题,对发展思路和工作举措进行再审视、再对照、再细化,明确深入推进「532」发展战略、新能源之都、「两湖」创新区等发展重点。以「感恩奋进、一线有我」为总抓手,搭建「先锋有我」等 7 大载体,推动党员干部坚决扛起「走在前、挑大梁、多作贡献」的重大责任,把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图景一步步变为现实。
把「走在前、做示范」作为最鲜明的坐标,奋力交出稳进向好的高分答卷
把主题教育的着力点放在推动发展上,实施「感恩奋进担使命、实干为民勇争先」活动,引领党员干部对标「走在前、做示范」的重大要求,把功夫和心思花在破难题、促发展上。
经济发展厚植优势,韧性十足。将迈入 GDP 万亿之城和万亿之城再出发作为「以学促干、以干检学」的关键一环,推动党员干部全力破解发展瓶颈难题、全面投入重点工作攻坚。重大项目高强度推进,发展质量不断提升,内生动力持续增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高频次开展境内外招商和「全球 CEO 常州行」活动,实际使用外资 20 亿美元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8.8%,迈上万亿台阶。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省均、领跑苏南,11 个核心发展指标提前两年实现「十四五」规划预期目标,获评「全国创新驱动示范市」「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强市」。
产业转型步伐稳健,活力迸发。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以建设新能源之都为引领,在「三访三问三促」大调研中找准解题思路、走出常州路径。重磅出台「新能源之都 10 条」,成功举办世界新能源博览会,「发储送用网」深度融合,产业集聚度位列全国前三,投资热度全国第一。全年新能源整车产量近 68 万辆,产业产值达 7500 亿元左右,产业链完整度达 97%、居全国首位。加快多场景应用推广,发放购车补贴带动新能源汽车消费超 120 亿元,新增充电场站 436 座,充电桩超 4600 个,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 41.4%。深入实施智改数转网联「十百千」工程,新增世界级「灯塔工厂」1 家,国家级智能工厂 3 家、国家 5G 工厂 5 家,均实现零的突破。前瞻布局合成生物、氢能、化合物半导体等未来产业,长三角、西太湖合成生物产业创新园揭牌成立,常州氢湾、龙城芯谷加快建设,加速锻造新质生产力。
创新要素加速汇聚,能级跃升。以「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打造长三角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课题攻坚为牵引,推动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等深度融合,构筑高效协同的科创新生态。出台创新政策 2.0 版,全社会研发经费占比 3.4% 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 55.3%。建强高能级平台,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等「一室三中心」为代表的重大载体平台加速提升能级,光伏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挂牌。开启科技招商元年,净增高新技术企业 1040 家、增幅全省第一,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86 家,净增独角兽和潜在独角兽企业 17 家。出台「龙城英才计划」升级版,深化「青春留常」行动,建成投用人才公寓 11.77 万套,引进各类人才超 12 万人、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项目 495 个。
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全面打响「六个常有」的民生名片
以主题教育为契机,教育引导广大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着力打造「常有善育」「常有优学」「常有健康」「常有颐养」「常有安居」「常有众扶」全生命周期民生城市名片,努力成为共同富裕的市域样板。
在一线回应群众关切,化「想法」为「办法」。市委主要领导带队深入「两湖」创新区建设等一线,现场协调解决突出问题,为全面推进保驾护航。常泰长江大桥南接线全线贯通,沪宁沿江高铁通车,地铁 5 号线正式开工,中轴枢纽蔚然成势。高铁新城建设扎实推进,南医大常州校区签约开工,河海大学常州新校区建成投用,未来之城跃然而上。同时,紧盯群众关心的「关键小事」,各部门「沉下去」召开专题协调会、专家论证会,汇集众智、靶向施策,推动「房地产新政 10 条」「文商旅融合发展 19 条」等政策加速见效,交通信号灯规则优化、停车收费政策调整等实事可感可及。
实实做到群众心坎,化「痛点」为「亮点」。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启动「十百千」工程,统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建成现代化宜居农房 1.4 万户,塘马村、新河村入选中组部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村。深入开展太湖综合治理「1+8」行动,长荡湖水质稳定达到 Ⅳ 类,高水平实现「两保两提」。深化污染防治攻坚,PM2.5 浓度绝对值取得历史最好位次,优良天数改善幅度位居全省前列,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低碳城市试点优良城市。有序推进重大事故隐患、危旧房、燃气安全等专项排查整治,有效构建全域覆盖、全民参与的公共安全体系。
全过程扩大群众参与,化「愿景」为「实景」。坚持开门搞教育,举办「你唿我应」大点赞活动,精准对接需求、及时吸纳建议,实现民生实事项目与「群众满意」双向奔赴。稳步推进季子文化展示中心、大观楼、止园等文旅新地标建设,启动龙城嗨购节、江南美食节等活动,常州入选「美丽中国首选旅游目的地」。优化「一老一幼」服务,新增省级普惠托育机构 13 家,完成老旧小区改造 98 个,高铁新城核心区绿色宜居城区项目、永红片区老旧小区改造项目获评中国人居环境奖范例奖。大力推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和政府数字化转型,持续升级「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城」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创成首批「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
责任编辑:段培华
作者 中共常州市委主题教育领导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