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五年,烟台「织」成现代综合交通网

「十三五」期间,烟台累计完成投资 419 亿元,其中铁路完成投资 104 亿元,公路完成投资 224 亿元,港口完成投资 66 亿元,机场完成投资 12 亿元,场站完成投资 13 亿元,基本建成支撑和服务经济发展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铁路建设加快提速
经过近五年的努力,烟台市初步形成了城际铁路与普速铁路相结合的多层次铁路网。
潍烟高铁项目起自潍莱铁路昌邑南站,经潍坊、青岛、烟台市,利用烟荣联络线引入青荣城际烟台南站。全长 237 公里(烟台境内 204 公里),设计时速 350 公里,设站昌邑南、平度新河、莱州、招远、龙口市、蓬莱市、大季家、福山南、芝罘、烟台南 10 座。
潍烟高铁是全市「三重」工作的「重中之重」项目。目前,项目已开工建设,预计 2024 年竣工。项目建成后,烟台市北部 4 个全国百强县、3 个国家级园区将实现高铁贯通,烟台中心城区可 2 小时到达济南、3 小时到达北京。
莱荣高铁项目起自莱西北站,终至青荣城际荣成站。全长 192 公里(烟台境内 83 公里),设莱西北、莱阳丁字湾、海阳、乳山南、威海南海、文登南、荣成 7 座站点,设计时速 350 公里。目前,项目已经开工建设,预计 2024 年竣工。
大莱龙扩能改造工程稳步推进,计划明年竣工。大莱龙铁路位于德龙烟铁路中段,西起潍坊大家洼、东至烟台龙口,全长 176 公里(烟台市境内长约 90 公里)。建成后,既能完善北部沿海港口集疏运体系,又将填补北部招远、莱州铁路客运空白,方便沿线群众出行。
目前,烟台市还建成了烟台港西港区和万华化学工业园专用铁路;积极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前期工作,启动高铁南站和蓬莱机场预留预埋工程建设。
港口建设成效明显
港口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累计完成投资 66 亿元,新建深水泊位 25 个、千吨级陆岛交通泊位 15 个,新建扩建航道 70 公里。西港区 40 万吨矿石码头、30 万吨级原油码头、30 万吨级航道投产,芝罘湾港区搬迁稳步推进,西港区、龙口南山 LNG 码头及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配套码头即将开工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共有生产性泊位 247 个,涵盖 17 类主要装卸货类,矿石、原油、集装箱、客滚码头达到或接近最大靠泊等级。2020 年 8 月,烟台港西港区成功靠泊 40 万吨铁矿石运输船,成为全国第五个能够停靠 40 万吨巨轮的港口。
港口物流体系更加完善。目前,烟台港已成为全国综合运输体系重要枢纽、国家「一带一路」重点建设港口及交通运输部确定的邮轮始发港,拥有西港区、芝罘湾港区等 10 个港区,其中国家一类开放口岸 8 个,是全国最大的铝矾土进口港、最大的对非班轮口岸,滚装运输、商品车出口、化肥出口居全国前列。依托西港区 40 万吨矿石码头,打造「几内亚矿山源头—烟台港西港区—魏桥厂区」铝矾土全程物流链,成为「一带一路」建设典范;依托西港区 30 万吨级原油码头、西港区至淄博长输管道和油品仓储设施,打造了西港区至山东西部腹地的油品全程物流链。完成西港区矿石泊位和堆场自动化改造,实现了码头装卸、运输、混配全过程自动化,港口智慧水平和作业效率显着提升。
港口集疏运体系更加完善。加快推进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西港区疏港高速、西港区至淄博长输管道等项目先后投产,原油管道复线前期工作有序推进,铝矾土、油品等优势货种的水水中转发展迅速,公路、铁路、水路、管道「四位一体」陆海运输大通道已初具规模。
公路建设提档升级
「十三五」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 19741 公里,其中国省干线公路里程达到 2495 公里,比「十二五」末增加 5.6%,居全省第二;公路密度达到 144.58 公里/百平方公里,比「十二五」末增长 4.77%;高速公路里程达到 670 公里,比「十二五」末增加 29.4%,居全省第三。全市形成了以沈海高速、荣乌高速、威青高速、烟海高速、蓬栖高速、龙青高速、文莱高速、三条疏港高速和国道 204 烟沪线、国道 228 丹东线为主骨架,「四好农村路」为补充的高等级公路网。
五年里,高速公路新增 152 公里。「十三五」期间,全市共完成高速公路建设投资 140.25 亿元,建成蓬栖、龙青、文莱三条高速。

其中,蓬栖高速,起点位于蓬莱东侧新港街道,终点在栖霞松山镇丰粟村东南,全长 45 公里,总投资 30 亿元,2017 年 12 月通车;龙青高速起点位于龙口港区疏港路终点,经龙口、招远、莱西,终点位于高格庄互通立交,与莱西至城阳段相接。全长 67 公里,烟台境内 49.8 公里,总投资 45.25 亿元,2018 年 9 月建成通车。项目建成后,龙口至青岛由原来的 3 小时缩短为现在的 1 个半小时;文莱高速起点位于海阳市郭城镇史家村东,向东与文莱高速威海段对接,止于莱阳市冯格庄街道办西青埠南,与 S16 潍莱高速对接,主线全长 133.9 公里,烟台境内 63.3 公里,总投资 65 亿元,2020 年 9 月建成通车。
「十三五」期间,国省干线公路新改建和大中修 885 公里。烟台市普通国省道公路建设完成投资 61.6 亿元,改建 G204 烟上线、S306 海莱线等公路 85 公里,完成大中修里程 800 公里。新改建和大中修里程占全市普通国省道里程的 48.5%。
五年里,农村公路突破 1.7 万公里。目前全市已改造农村公路 4792 公里,危桥改造 110 座,改造客运站点 3500 多个,实现了每个行政村有路面 4 米以上公路通达,具备条件的自然村实现有 1 条等级公路通达,农村公路中等路以上比例不低于 75%,具备条件的行政村全部通客车,并设有 1 个候车站点,农村客运公交化改造比例达到 79% 以上。
五年里,烟台实施农村通户道路硬化工程,基本实现全市所有行政村「户户通」。实施全省第三批村级公路网化示范工程,累计完成投资 5.9 亿元,建设总里程 1144 公里,受益行政村 1587 个。实施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在全省率先完成了县乡公路安防工程 4830 公里。对全市 1.2 万公里村级公路安全隐患进行了全面整治。
公共交通基础设施优化供给
截至目前,全市公交车辆达到 3987 辆,线路达到 411 条,分别比「十二五」末增长 40% 和 65%;万人拥有公交车达到 15 标台/万人,市民出行公共汽车分担率达 20.6%。
升级公交设施。投资 1.4 亿元,建设启用了烟台牟平旅游换乘中心、福山西综合交通枢纽、开发区八角公交枢纽和锦绣公交场站 4 处大型公交场站,新增场站面积 5.77 万平方米;投资 6245 余万元,改造建设公交站亭 262 处、港湾式公交站点 125 处,并同步加装智能电子站牌 262 座。
升级公交线网。市区累计新增、优化公交线路 141 条,其中新增公交线路 42 条,新增公交运营里程 1200 余公里,跨区线路为骨干、区内线路为基础的市区公交线网更加完善。发展特色公交,陆续开通旅游公交、夜间公交以及微循环公交线路 25 条;开发定制公交服务平台,开通定制公交线路 17 条。
升级公交运力。更新、新增新能源公交车近千辆,其中大容量空调公交车 300 辆。新建公交充电桩 316 座,总量达 358 座,保障新能源公交车用电。
升级服务能力。将市区原有 3 家国有公交企业整合为市公交集团统一管理,形成市区公交「一个管理运营团队」格局。市区常规公交线路全部实行「一元一票制」。烟台成为全国第二个推行「一元公交」的城市。开通烟台至栖霞城际公交,完成县域 10 条线路公交化改造。推进公交便捷支付,市区 170 条线路、2250 余辆公交全部实现移动支付。
作者 本刊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