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
作者

摘要:随着国家教育投入不断增加,高校拥有的大量物质层面资产有效促进教育事业的顺利开展,但同时也面临高校资产管理、资产配置的高要求。产生的重投入使用、轻考核评价等现象,暴露了我国在国有资产管理上的问题,造成了学校资产配置结构失衡,使用效率低下以及收益流失等一系列问题。不但增加了学校的运行成本,还影响了学校发展。文章通过分析高校在管理国有资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高校提高国有资产管理水平提供帮助。

关键词:高校国有资产 管理机制 资产共享 信息化

一、引言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自邓小平同志在上世纪 90 年代提出「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以来,财政经费在教育事业的投入不断增加,2018 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接近 3. 7 万亿元,并连续 7 年保持国内生产总值占比 4% 以上[1]。拥有坚实的财政经费支持,我国高校国有资产有了不断提升(见表 1)[2],教育事业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高校在为国家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有力支持国家经济改革和发展。

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是新时代推进服务型、责任型和效能型政府的探索和创新,是国家治理能力提升的基础素质要求。高校所拥有的国有资产为其在全国建设「双一流」的发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物质保障,因此全面分析高校国有的配置管理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对提升高校资产管理水平和资产使用效率,同时促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高以及规避廉政风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1. 国内文献研究。高校所拥有的国有资产对我国「双一流」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已有不少学者在此方面开展过相关研究,研究内容广泛,包括分析高校国有资产的内部控制,绩效评价、管理改革等。多数学者都共同提到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弊端,并提出相关意见,但也缺乏更深入性研究。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关系复杂,有学者试图寻求调解关系,例如周辉(2019)[3]等学者研究高校国有资产时提出建立三年滚动项目库的「三级论证」准入机制防止资产流失,却忽略了人力物力的消耗问题;童敏慧[4]运用定量分析的方式推论出绩效水平不高的省市应充分利用好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主动构建校际之间合作平台,为创建良好的教研氛围、环境,从而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在研究高校国有资产处置问题时,董海伦(2020)[5]提出合理设置配置前提,重资产管理的事前监督控制,但忽略了资产处置时存在的时间滞后而导致账实不符情况等。

2.国外文献研究。与国内大学主要由政府支持的创办方式不同,国外大学呈现公立大学与私立大学各占据相当一定比例的份额,但是国外学者研究高校资产管理方面的成果对我国高校管理也有所帮助。Guadalupe Palacios-Nǔnez(2018) [6] 指出知识产权将成一个重要的学术交叉领域,强调无形资产在学校资产的重要作用。Branko ivanovi(2020)[7]指出于分析过程中不适当的定性和定量投入导致信息不对称,将使资产的投资不足。使用实例分析的方式,Edem Dzakpasu Prince(2019)[8]发现学院工作人员对信息、设备的认知存在偏差将无法拥有足够的职业技能。

综上所述,目前研究土地财政问题不够深入和不足之处包括:高校国有资产现状分析和主要问题;细化职权确定与人力成本提高的矛盾;高校管理部门职能分析。所以基于上述文献的研究,本文对前人总结分析成果做进一步延伸和探讨,通过研究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二、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现状分析

自 2012 年教育部印发《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到 2017 年的《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不断落实高校国有资产监管的主体责任,强化财政监督检查职责。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报告均提出「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从国家层面将国有资产管理提升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形成国家对高校国有资产管理「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管理格局。

国有资产是指在法律上所有权归国家的一切财产或财产权利的总和。高校国有资产是我国教育、科研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种类繁多、规模庞大、价格昂贵等特点。从经济效益角度,可以将高校国有资产分为非经营性资产、经营资产两方面。用于研究及教学活动的国有资产属于非经营性资产,此类资产用于培养人才、研究创新科学技术; 经营资产则是指高校将其与自身的人才及技术优势进行结合,通过生产经营的形式获得盈利的资产,例如校办企业。

根据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进行财务评价结果显示[9] :多数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日益规范,管理水平有所提升。高校普遍建立、运用「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管理原则,成立专门机构统筹、派遣专职人员负责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国有资产相关工作人员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普遍提高,落实工作分工和职责力求各项工作按照计划目标严格落实、高校实施,将岗位责任落实到实处。

三、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高校的内部控制体系普遍较为重视资金的使用和国有资产购置方面的工作,对于国有资产的管理缺乏有效且彻底的监督机制,存在内部监督控制、资产使用考核不到位的问题。缺乏统一的资产购置预算管理,使得高校很少以现有资产存量作为采购依据,大部分情况是只要有缺少就采购。资源共享意识缺乏,进而导致了资产闲置、重复配置,资产使用效率低。另一方面,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财政拨款办学体制,使高校管理者不注重效益、不计成本的观念,国有资产购置缺乏计划性,难以保证高校国有资产的有效性。

高校资产管理相关部门按照国家要求,贯彻落实「放管服」 改革措施,高校自主管理资产的权利不断增大。高校内部存在部分受腐败风气影响的管理人员利用特权管理不严格、审核不标准以图从中谋取私利。同时高校外部监管薄弱,缺乏对管理人员的有效监管和约束机制,在环节较多、事务纷繁复杂的资产管理过程中,容易导致寻租现象,给「放管服」改革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廉政风险[10]。

(二)缺乏完善的信息平台

部分高校开展建立国有资产管理网络平台,但是大部分高校资产管理并不高效,未能及时共享资产使用信息。闲置资产信息没有得到及时公开,也就没有办法及时调拨闲置的资产,尤其是部分更新折旧速度较快的设备[11]。如果无法高效率的调拨此类闲置资产,就很可能会因为技术指标落后、超过使用年限等原因而导致使用次数不多的设备被淘汰、报废,严重浪费资源。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涉及多个职能部门,职能分散。高校资产所有权归国家,使用权属于高校,管理权分散在各个学院(部门),在不同的管理阶段、不同的资产类别各自为政的情况比较普遍,管理不到位问题严重。高校各部门仍然是一个个的信息孤岛,缺乏有效的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繁琐的多方核查流程耗费大量时间,管理成本巨大,办事效率低下。

(三)资产管理机制不规范

尽管大部分高校都针对国有资产设置了相关的管理办法,并且明确规定资产管理的相关流程步骤,但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并没有确保相关管理措施得以有效落实。批准购置资金的财务部门只负责资金的核算,资产管理部门对资产的组织、使用、监督职能被弱化,造成了管理上一些无法避免的缺陷。此外,在部分专用设备从购置之后,由于技术人员配备不足或管理不善等原因未能得到充分且合理地利用,不仅是一种浪费资源,还可能会加速设备的损毁造成更大损失。

目前,大多数高校资产管理方面的制度都不健全,且多数管理办法未得到有效执行。部分高校在购置资产时,不遵循会计准则将购置资产支出用费用支出替代,将国有资产购置费用化处理。一些高校注重有形资产,忽视无形资产,没有制定具体无形资产的管理条例,缺乏权威的核算评价体系,难以量化管理无形资产,容易导致高校无形资产流失。在处置资产时也因为缺乏完善的资产移交手续,对于国有资产的管理登记信息未能及时变更,未能全面、彻底的清查资产内容。由于此类现象而出现账实不符的情况,导致对于国有资产的管理越来越混乱。

四、对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建议

(一)建设国有资产管理内部控制环境

高校方面需要基于国有资产管理责任角度,提高国有资产管理意识,明确国有资产的管理权、所有权、使用权之间关系。不仅注重国有资产购置的管理与监督,也要注重资产形成后的使用、维护,将相关资产确实落实到教育、科研工作的展开。统筹结合现存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制定合理、详细的资产管理规章制度,增强学校资产管理部门的监管职能,让基层单位在管理过程中有遵守的依据[12]。

加强管理部门的监管职能,扩大部门间的信息交流渠道。管理部门确保资金、资产、人力等数据信息的准确性与及时性,各单位通过在网上申报相关需求来进行资产审批、购置等工作。通过财务、资产信息公开,提高工作透明度、优化工作,同时也有效降低腐败现象。

(二)加强资产管理信息化管理

优化升级资产管信息系统,成立大数据平台,强化资产信息化管理。建立完整统一、功能完善、操作简单高效、运行安全稳定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数据采集的标准化、精准化,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设计个性化模块。通过历史数据治理等手段,实现资产数据的网络实时共享和管理,减少资产变动情况信息传递的中间环节,确保资产变动情况推送的时效性、信息采集规范化,确保高校国有资产实时、动态监管。

定期开展资产清查核实。高校应定期或不定期对全校国有资产进行全面核实清查制度化、常态化。根据工作实际组织开展专项盘点,切实做到账实相符、账账相符,以便如实掌握全校资产的情况,为校内资产调配提供依据。 根据学校国有资产年度清查核实准确数据结果,对闲置资产进行归类统计,并纳入校园信息系统,减少学校闲置资产存量。同时,资产管理人员在资产入账工作中,要明确资产验收、保管,并及时登记资产使用情况、存放地点等,为日后清查资产做准备。

(三)建立资产共享机制

建立资产共享机制首先要树立资源、资产共享的理念,有了良好的共享意识才能明确高校是一个需要相互合作以达到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的场所,而非相互争夺资源的竞技场。通过倡导资源共享、相互协作打破高校在共性领域的障碍[13]。长期以来,由于没有完善、科学的资产配置标准体系,不论是各个高校内部还是高校之间占有资产有显着差异。高校资产管理部门应统筹协调,借助网络技术建立全校资产数据平台,利用信息化途径对长期闲置、低效运转的资产在学校内部进行调剂,从大型设备资源为突破口,逐步积累经验。致力于解决资产闲置方与资产需求方无法互通信息,造成了存量资产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同时,各高校之间也应加强沟通交流,建立相应校际资产共享平台,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资产的共享。

五、结语

高校国有资产是我国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国家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构建科学高效的管理体系,资产信息化管理为资产管理提供有力支持,有助于高校解决缺乏内部监管机制、腐败现象滋生及资产使用不当高等问题。通过采取透明化的工作流程促进高校资产管理规范化,提升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水平,更好地服务师生、服务教学科研。切实可行的资产管理服务体系,优化资产的配置,进而提高高校资源配置的整体效能,最终为建设「双一流」建提供坚实动力。

参考文献:

[1]杨新,郑方辉.教育经费绩效评价:缘由、实践及推进[J].学习论坛,2020(05):47-54.

[2]窦娟.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现状、原因及对策[J].中国资产评估,2019(10):24-27.

[3]周辉,杜胜利,孟雨欣,李艳波,张琰琰.高校国有资产流失防控探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9,38(11):56-59.

[4]童敏慧.我国高等教育绩效综合评价——基于改进的 CRITIC-TOPSIS 方法的实证分析[J].财政监督,2020(05):56-59.

[5]董海伦,余美丽,于晓舟,王小军.「放管服」改革背景下做好高校资产处置工作的思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0(03):13-14.

[6] Guadalupe Palacios-Nǔnez,Gabriel Velez-Cuartas,Juan D.Botero Scientometrics,2018,Vol.115 (3),pp.1561-1574.

[7]Branko ivanovi,Katarina uli,Ana Jolovi. Financial Borrowing by Local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n Serbia:An Assessment of National Practice. 2020,9(1):45-59.

[8]Edem Dzakpasu Prince,Benedictus Mawusi Donkor. Extent of ICT Facilities Utilization and Proficiency in the Colleges of Education in Ghana[J]. World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2019,5(2):84-91.

[9]王小虎,刘玉丛,王晓红,葛静.新时代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北京教育(高教),2020(04):47-49.

[10]赵喜君,宋原蕾.浅谈双一流视域下高校资产廉政风险防控建设新举措[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0,23(02):24-25.

[11]陈彩艺.论新形势下广西高校资产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构建[J].市场论坛,2020(02):57-60.

[12]Monowar Hossain,Saad Mekhilef,Lanre Olatomiwa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a stand-alone PV-wind-diesel-battery hybrid system feasible for a large resort center in South China Sea,Malaysia[J]  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2017,28.

[13]Jinchuan Shi,Xiaoqian Zhang. How to explain corporate investment heterogeneity in China's new normal:Structural models with state-owned property rights[J]. China Economic Review,2018,50.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


作者 邱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