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券业的产业组织研究

【摘要】产业组织理论认为:一个行业的市场结构(Structure)决定企业在市场中的行为(Conduct),进而通过企业行为决定市场运行的绩效(Performance),即经典的S-C-P分析框架。而产业集中度是市场结构的主要内容,也是衡量市场竞争程度的重要标志。本文以产业组织理论的SCP框架为出发点分析我国证券业集中度对绩效的影响作用,以及分析当前我国证券行业的发展状态和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证券业市场结构市场集中度市场绩效
一、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美国哈佛大学的梅森(Mason)、贝恩(J.Bain)、谢勒尔(F.M. Scherer)建立了完整的SCP理论范式,该范式认为市场结构决定企业行为,企业行为决定市场运行的经济绩效,为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最重要的是通过公共政策来调整不合理的市场结构。其后施蒂格勒(J. Sti-gler)、德姆塞兹(H.Demsetz)、波斯纳(R. Posner)对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的关系有更进一步的研究,SCP的分析框架已经日臻完善,这对政府制定公共政策方面发挥了良好的理论指导作用。
近些年,国内不少学者在我国证券产业组织理论以及市场结构方面做出了一定的探索,其中:方芳、付长文(2004)的研究发现我国证券业集中度与绩效呈正相关,行业规模与绩效呈负相关。黄楷胤、侯婉如(2007)研究结果则认为,证券市场集中度与净资产利润率不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本文基于产业组织理论的基础上,利用长达11年的数据,通过实证分析以求更加全面客观的分析中国证券业竞争的真实状况。
二、中国证券市场结构分析
(一)集中度的概念
1.集中度指数
CRn(Concentration Ratio)是最常用、最简单的绝对集中度的衡量指标。它是指行业内规模最大的前几位企业的有关数值(可以是产值、产量、销售额、员工人数、资产总额等)占整个市场或行业的份额。值越大表明垄断程度越高。
公式中Xi 为各个企业的有关数值;N为该行业企业总数。
贝恩的分类方法。这种方法应用广泛,由产业组织学的奠基人贝恩提出,依据产业内前四位和前八位企业的绝对集中度指标进行分类(见表2-1)越后贺典的分类方法。日本著名产业组织学者越后贺典根据贝恩的分类方法和日本产业的具体情况,对市场结构作出了以下分类(见表2-2)
(二)我国证券市场集中度
1.承销业务市场集中度(一级市场集中度)
从上表可以看出中国证券市场的市场结构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承销业集中度的变化趋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度的变迁。2000年前实行个度审批制,地方政府对券商有着高度的控制性,而从2000年开始证券发行体制从额度审批制向核准制过渡。 2004年开始实行保荐制,承销能力强、人员素质高的大型券商的优势更加明显,市场份额不断扩大,2006年承销集中度急剧上升。2009年CRn指数已接近80%,承销业务市场从低中寡占市场向中寡占市场过渡,属于寡占Ⅲ型。
第二,我国目前已初步形成具有一定优势的承销商群体。整体上看,中金、中信等综合性大券商主导了承销业务,竞争格局相对稳定,2009年全国券商承销业务排名的数据来看排名前4名的市场份额总和占到58%左右,按照贝恩的分类标准,属于寡占Ⅱ型,呈现出较高的垄断性。
2.经纪业务集中度(二级市场集中度)
从上表可以看出我国证券业经纪业务市场度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经纪业务的市场集中度低于承销业务的市场集中度,在40%左右,按照越厚贺典的分类标准看,属于低寡占市场,属于明显的竞争状态。
第二,经纪业务虽然市场结构总体变化不显著,但是有逐渐集中的趋势。2009年我国券商经济业务排名,银河证券、国泰君安、国信证券名列前三甲。这不仅反映了大的证券公司具有相对较强的抗风险能力,也反映了经纪业的市场结构的集中趋势。
三、中国证券业结构与绩效相关性的实证观察
(一)中国证券业的绩效变迁
资料来源:1999-2007数据参考陈琰《中国证券业的产业组织研究》,2008、2009两年数据根据中国证监会官方网站统计资料所得。
可见中国证券业的业绩稳定性不高,整体波动较大。2002年至2005年连续四年亏损,2006年开始扭亏为盈。但净资产利润率(NPR)即绩效与市场收益率呈现出同向波动的趋势。
(二)中国证券业结构与绩效相关性的实证检验
这部分,我们将对中国证券业绩效与市场结构、行业规模以及股票市场走势因素的相关性进行实证检验。其中,市场结构用承销业务和经纪业务的CR10代表,行业规模用总资产代表,行业的绩效采用净资产利润率(当年利润总额/当年净资产)表示。
首先,为检验市场结构与绩效的相关性,我们首先以行业的年平均净资产利润率为被解释变量,承销业务集中度和经纪业务集中度和行业规模为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分析,使用1999-2009年共11年的年度数据。得到模型的回归结构如下:
NPR=-97.49+0.263IS-2.278TR
t值 -1.1007 0.405 1.042
回归效果=0.167调整后的=-0.041 F=0.802 PROB(F)=0.481
式中,NPR为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TR为当年经纪业务CR10;IS为当年承销业务CR10。回归结果表明方程的拟合度不高,集中度与绩效的线性关系不明显。承销业务集中度的系数为0.263,与绩效成正相关关系,而经纪业务的集中度系数为负数,即行业的盈利能力随着集中度的提高反而降低,但二者系数的检验值都不具备统计上的显著性,说明证券业的绩效与两个集中度指标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事实上,通过对历年证券业盈利水平的观察,我们发现证券公司的利润往往随着证券市场的总体收益率水平上下波动。因此,在前一个模型的基础上,加入股票市场年增长率与总资产规模作为解释变量,得到新模型的回归结果为:
NPR=30.06-0.054IS-0.684TR-0.0007MS+0.421MR
t值 0.347 -0.133 -0.301 -0.646 3.491
回歸效果,调整后的=0.698,F=5.15, Prod (F)=0.069
方程中,NPR为年平均净资产利润率; IS为当年承销业务CR10; TR为当年经纪业务CR10;MR为上证综合指数的年增长率;MS为证券业总资产规模。结果来看,两个集中度变量的系数的t检验值也不具备统计上的显著性。但是,MR系数的t值为3.491大于t0.25=2.228,即市场总体收益率的变化与证券业的绩效有着显著的相关性,市场收益率每增一个百分点,行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将增加0.421个百分点。同时,行业规模也未表现出与行业绩效具有明显的相关关系。整个回归方程说明该模型对行业绩效的解释能力超过了50%,模型的拟合度明显高于上一个回归模型。因此可见,券商的赢利能力与市场结构和行业规模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但却与股票市场走势有着较强的相关性。
四、主要结论和建议
第一,我国证券公司承销业务市场集中度较高,经纪业务市场结构属于低寡占型,属于明显的竞争状态。整个行业正处于由低寡占市场向寡占市场过渡的阶段,而提高市场集中度的关键是要放松对证券行业的保护,促使资源从无效率、低效率的券商向高效率的优质券商移动,促进行业的良性竞争。
第二,我国证券公司的盈利能力不稳定,历年的利润收入波动较大,与二级市场走势高度相关。券商业绩严重依赖股市行情,其主要收入来源均受制于股市走势。如何摆脱传统业务的束缚是未来中国证券行业稳定发展的关键,因此要从传统的经纪业务为占优势的格局向着经纪业务、资产管理、投资咨询等业务并重的格局发展,另一方面改变现有经营模式,降低券商业绩对经纪业务的过多依赖,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行业盈利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 杨公朴,夏大慰.现代产业经济学[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23-24.
[2] 周小全.竞争、产权与绩效:中国银行业产业组织问题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77-80.
[3] J.蒂罗尔.产业组织理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101-115.
[4] 卡布尔.产业经济学前沿问题[M].腾图电子出版社,2000:22-25.
[5] 泰勒尔著,张维迎译.产业组织理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117-119.
作者简介:邓帅,女,汉族,西南大学09级区域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分工与合作。
(责任编辑:唐荣波)
作者 邓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