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劳动报酬水平分析及对策研究

作者作者

【摘要】以我国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分配比重的变化为基础,利用 C-D 函数对 1996~2012 年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当前我国劳动报酬偏低有其合理性,这种偏低不利于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改变这种现状不仅需要劳动者自身的提高,更需要政府、企业及工会共同的推进。

【关键词】劳动报酬 国民收入分配 C-D 函数 实证分析 规范分析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劳动报酬占 GDP 的比重在不断的变化中,在 1983 年达到 56.5% 的峰值后,就持续下降,2005 年已经下降到 36.7%。而同期资本报酬占 GDP 的比重上升了 20 个百分点 ①。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前,我国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界定是以国家利益为重、以劳动报酬最大化为企业的最终目标,劳动报酬占比一直比较稳定。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把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定为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生产力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GDP 有了大幅度的增加。然而,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却呈下降趋势,劳动报酬偏低。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后,学术界在收入分配研究的基础上开始对劳动报酬问题进行专题研究。殷剑峰(2006)通过比较我国近期劳动报酬的绝对额和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得出两者均出现下降趋势。卓勇良(2007)和信卫平(2008)的研究也都表明:我国当前劳动所得占 GDP 比重大幅下降,资本所得占 GDP 比重大幅上升。李稻葵等(2009)从理论和实证角度系统地揭示在初次分配中劳动份额的变化呈现 U 型规律:即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劳动份额下降,但在经济发展的后期,劳动份额则不断提高。肖红叶(2009)对中外初次分配格局进行比较研究后发现,以国际经验判断:中国初次分配中劳动份额偏低,政府介入初次分配的程度很高。

综上所述,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我国近十几年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劳动份额的演变,许多学者通过研究形成的一个共识是,十几年来中国劳动收入份额正在大幅度降低;但是对于劳动份额下降的真实幅度及原因方面,研究结论不尽相同。正是如此,笔者着重在这两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我国劳动报酬偏低的统计分析

国民经济核算的收入法是从收入分配的角度,以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应得的份额以及应向政府支付的份额为出发点计算最终产出。在我国的统计实践中,按照这种核算方法,收入法计算 GDP 分为四项:

GDP= 劳动者报酬 + 生产税净额 + 固定资产折旧 + 营业盈余

其中:劳动者报酬反映了劳动力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所得,生产税净额反映了政府在总产出中取走的部分,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之和反映了资本所得。

本文先查了按照收入法计算的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于将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加总作为资本所得,由此可以算得劳动报酬、资本所得以及政府税收各自占 GDP 得比重(见表 1)。从表 1 可以看出初次分配环节中各分配主体的收入分配趋势,从 2002 年到 2012 年间,劳动报酬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呈下降趋势,由 2002 年的 53.4% 下降至 2012 年的 39.74%;资本所得占 GDDP 的比率不断上升,由 2002 年的 34.03% 上升至 2012 年的 45.45%;政府初次分配比率也不断上升。

表 1 2001~2012 年我国各要素所得占 GDP 比重

数据来源:中经网。

从国际比较来看(见表 2、表 3),我国劳动报酬占 GDP 得比重不仅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劳动者的收入份额上并没有占主体地位,大量财富被「不生产阶级」攫取 ②。

表 2 不同国家平均劳动份额比重(1960~2010)

数据来源:GDP 数据出自 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数据库,以 2000 年为准。表格中的 24 个国家是全部 122 个国家中,人均 GDP 最高、最低和中间的 8 个国家。

表 3 2012 年部分国家劳动报酬占 GDP 比重(%)

资料来源: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LIS 数据库。

无论是从纵向比较还是横向比较来看,我国当前的劳动报酬都是偏低的,不仅低于其劳动力价值,也使得劳动者难以实现自身的劳动力再生产和自身科技素质的提高。

居民劳动报酬差距的拉大,使得中国的收入分配越来越不公平,中国的基尼系数不断提高。中国目前的基尼系数为达到了 0.47③,已超过国际公认的 0.4 警戒线,进入了分配不公平区间。这种日益拉大的收入差距,不仅削弱了国内消费,而且对社会稳定和和谐社会建设也产生不利影响。

三、当前我国劳动报酬偏低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分析

劳动报酬偏低,对经济社会发展是利多弊少,还是利少弊多?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偏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应该说,在工业化初期,劳动报酬偏低的正面影响大于负面影响,而在工业化中期,劳动报酬偏低的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

(一)合理性分析

1.模型的选取。本文选取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C-D 生产函数)为理论模型。C-D 生产函数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计算劳动和资本份额的工具,由于该生产函数中劳动和资本的指数分别是劳动和资本的产出弹性,亦为劳动和资本对产出的贡献,因此最优的劳动和资本收入份额即分别为劳动和资本的指数。

假设企业生产采用 C-D 生产函数:

Y■=AK■■L■■ (式 1)

式中,Y 为收入总量,本文以每年的 GDP 代替,A 为技术进步,K 为投入的资本总量,L 为投入的劳动总量。为了减小异方差,选取 C-D 生产函数的对数形式:

LnYi=LnA+αLnKi+βLnLi (式 2)

在上式中,由于 α+β≈1④,所以 C-D 生产函数可以简化、变形为:

LnYi-LnLi=LnA+α(LnKi-LnLi) (式 3)

2.统计结果及检验。借助 Eviews 软件对经过价格平减后的 1996~2012 年数据进行处理得出回归方程:

Ln■■=2.8951+0.6737LnK■+0.3263LnL■ (式 4)

由表知,R2=0.982,■2=0.981,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高;两个 t 值都明显大于 2,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显着;D-W 值趋近于 2,不存在一阶自相关性。运用上述的方法,1996~2012 年数据的线性回归的最小二乘估计都能通过检验。

3.经济分析。由于 C-D 函数中 α 代表资本在国民收入形成时的贡献率,β 代表的劳动这一生产要素对于国民收入形成的贡献率,由式 4 知:1 元的国民收入中有 0.6737 元是由资本的贡献形成的,而劳动的贡献只有 0.3263 元。也可以理解为在 1 元的国民收入中,资本所得大致为 0.6737 元,劳动所得为 0.3263 元。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偏低的劳动报酬对于资本积累和经济发展有积极意义。

(二)不合理性分析

通过上面的模型分析,似乎可以得出当前我国劳动报酬占 GDP 的比重不仅不低,而且高于劳动的贡献率,劳动报酬占 GDP 比重还应该降低。但是,这一结果是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廉价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而资本极其匮乏,政府「重资轻劳」政策情况下得出的。近年来我国的资本积累越来越丰富了,2006 年我国的外汇储备就已经超过日本,成为第一大外汇储备国,截止到 2012 年底,我国的外汇储备达到 3.31 万亿美元 ⑤。但是,尽管我国现今资本匮乏的局面已然改观,但政府的相关主导思想及政策并未随之发生改变,「重资轻劳」依然随处可见。

另外,我国劳动报酬分配比重降低会造成诸多方面的影响:首先,若投资率较高,必然造成相关产业的产能过剩,过去两年的钢铁煤炭行业就是最好的例证,当这种过剩不能及时解决时,便会使得产业结构失衡,不利于经济发展,更不利于经济转型;其次在内需扩大方面,工资较低必然束缚居民的购买力,使拉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仍不能得到均衡发展,投资拉动中国经济的动能极限已经出现端倪,未来中国能否保持高速稳定的增长与国内需求的扩大是密不可分的;再次劳动成本竞争模式在国际范围内竞争已越发激烈,未来中国的转型必然面临着制造业效率的提高,而不合理的劳动报酬分配必然使得贸易结构难易升级,出口增长的持续性也将面临挑战。

最后,劳动报酬长期不合理的低下,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性质和共同富裕发展目标相违背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它应以保证广大劳动者在逐步增加劳动收入基础上,实现生活富裕为目标。但是,当前的劳动报酬普遍低下得状况与此相矛盾。因此,当前提高我国劳动报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提高我国劳动报酬的对策建议

提高劳动报酬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不是简单地通过「增加工资」就能根本上解决,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必须在政府、企业、劳动者及其组织共同努力下,发挥各自的作用,进行一系列制度创新。

(一)政府应发挥其在提高劳动报酬上的引领作用

首先,加强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规划。要使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公平竞争,必须完善劳动力市场,建立统一、完善、竞争、有序的大市场,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劳动力资源上的主导作用。同时政府应加快转型步伐。世界经济正在缓慢复苏,外需拉动中国经济面临着很多不确定因素,廉价劳动力占领国际市场的做法已不再适合未来结构升级所带来的转变,中国企业走出去靠的是强大的国内需求,只有做好了坚强的后盾,才能更加顺利的往前冲。

(二)企业应发挥其在提高劳动报酬上的关键性作用

企业在提高劳动报酬上具有关键性的作用,企业应做到遵守国家的各项劳动政策,维护劳动者的各项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和劳动者和谐共处,共同把「蛋糕」做大,并和劳动者共享发展的成果。关于这方面,一些学者提出要积极借鉴西方国家企业的成功经验,推行利润分享制度。如孙亚萍(2008)指出,公司应拿出一部分股份,或者公司拿出一部分利润交给基金会,购进企业股票,然后按照职工的水平把企业股票虚拟的分配给职工个人。沈桂龙(2009)也指出,企业可以采用员工持股、股权分享等劳动者享受利润的多种形式,多途径、多渠道提高劳动者的收入。

(三)工会组织应发挥其在提高劳动报酬上的监督性作用

充分学习西方市场经济发展中所形成的工会力量,建立健全工会组织,使其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在劳资谈判中切实站在劳动的一方。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劳动力充裕,但单一劳动力在资本面前显得乏力,从而使得劳动力市场不能形成资本劳动的均衡格局,劳动力的市场价格也被资本的逐利性质所取代,如果不能解决单一劳动与强大资本的失衡局面,劳动力在工资谈判中将缺少话语权。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建立健全工会组织,使劳资可以在平等的基础上进一步协商,发挥工会本身应有的作用。

(四)劳动者应努力提升自身文化和技能素质,发挥其在提高劳动报酬上的基础性作用

是否应该增加劳动者报酬的关键因素在于劳动者自身,如果劳动者不能主动提高自己的价值,那么即使资本给予了其更多的价值,无疑也只会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反而可能会引发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只有当劳动者的价值与其应得的实际价值相匹配时,劳动报酬分配才能得到其最大化的效果。而在人力资本的积累过程中,除劳动者主动提高外,社会环境也应该创造出更好的环境以利于其更有效率的提高,比如加大教育的投资力度,众所周知,我国教育占 GDP 支出一直落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而这种畸形现象,无疑增加了人力资本积累的困难程度;在改变投资力度的同时,加大对于教育体制的改革也是需要的,使原先的学位型人才向能力型人才转变,把知识的培训与能力的培训结合起来,让劳动者不只会学习知识,更能运用知识,因为知识永远是被动的,只有能运用知识才能够切实的改变命运。

注 释

① 新浪网 http://news.sina.com.cn/o/2010-05-12/0951174993 75s.shtml2010 年 05 月 12 日 09:51.

② 董全瑞.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研究的新进展[J].江汉论坛,2009(5).

③ 新浪网 http://news.sina.com.cn/c/2013-01-19/06492607249 5.shtml2013 年 01 月 19 日 06:49.

④ 吴德庆.管理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49.

⑤ 来源:人民网 http://finance.people.com.cn/2013 年 01 月 10 日 09:37.

参考文献

[1]李稻葵,刘霖林.GDP 中劳动份额演变的 U 型规律[J].经济研究,2009(1).

[2]孙秋红.对提高劳动者报酬的思考[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10(5).

[3]赵振华.关于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比例的思考[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6).

[4]殷剑峰.中国高储蓄率问题探究——1992~2003 年中国资金流量表的分析[J].经济研究,2007(6).

[5]卓勇良.扭转劳动所得在 GDP 中的利益格局[J].南风窗,2012(17).

[6]董全瑞.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研究的新进展[J].江汉论坛,2011(5).

[7]刘丽.经济增长过程中工资分配的变动——基于中国经济数据的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08(4).

[8]肖红叶.中国收入初次分配结构及其国际比较[J].财贸经济,2009(2).

[9]信卫平.关于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的思考[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8(6).

作者简介:李鑫(1987-),男,安徽蒙城人,宁波大学 2011 级数量经济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市场与风险管理;徐斌(1988-),男,浙江宁波人,宁波大学 2011 级数量经济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市场与风险管理。


作者 李鑫 徐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