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农村地区经济管理的措施研究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差异明显,导致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本文针对西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现状,以西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为立足点,认真研究经济管理的现状,找到适合西部地区农村经济管理的办法。
【关键词】西部地区 农村经济 管理措施
当前,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区」和「深水区」,不干可能不犯错,但要承担历史责任。要知道,改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尽管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迅勐,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还是很突出,农村地区、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上的劣势地位常常使它们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中国经济的发展应该是一种全面的发展,而不能仅限于发达地区的发展,因此,关注「三农」问题,推进落后地区的经济增长,实现中国经济的全面腾飞,必定是今后中国经济发展的总趋势。
目前,西部农村地区的发展问题主要体现在农村经济管理上面,只有认真分析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认真思考,找出办法,才能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一、何谓「农村经济管理」
农村经济管理是指在国家经济方针政策下,为实现生产发展目标,根据本地区的经济社会条件和市场环境重新对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要素进行调控的过程。
西部地区作为我国的欠发达地区,其人才稀缺、资源稀少、信息滞后、生产力弱和经济发展缓慢的地域特征比较明显,但同时也反映出西部地区的发展潜力不可小觑,具有极大的上升和发展空间。所以,做好西部地区的经济工作,促进西部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二、农村经济管理现状
在市场体制、国家政策、市场信息、生产技术以及人才缺失等综合性因素的作用和影响下,我国农业经济未得到极大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始终徘徊不前、毫无起色。
(一)农业管理机构的设置不合理
尽管我国政府机构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西部农村地区生产落后,国家要保证群众基本的生产生活需求,因此运行管理仍然明显带有计划经济运行模式的色彩,尤其是部门分工像铁路警察各管一段,部门分割,彼此交流不畅的现象仍然存在。这种机构设置显然不能适应经济全化发展要求,不能适应国际经济发展中产供销协同联动、规模化要求,更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对机构运行协调、快速反应的要求。
(二)有限的农业配套措施
西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相对滞后的现状,致使很多时候国家或政府对农村的扶助政策仅仅停留在补贴阶段。在当前国际竞争中,粮食生产应当实现从规模到效益上的质的飞跃,而这方面我们缺乏相关的政策,以促进农业规模化、现代化、集约化建设,缺乏参与世界粮食市场竞争的优势;同时我国粮食价格政策虽然已经放开,但还存在管得过多,粮食价格由于受到政策保护,出现了真正依靠市场调节力度不大的现象。
(三)尚未具备健全的流通机制
西部农村地区,往往存在着市场流通机制、设施方面基础较弱,农产品价格体系不健全、市场供求信息系统不完善等问题。目前我国西部农村地区的农产品在市场流通环节上依然缺乏足够的市场竞争力,未能真正融入到市场中来,商品化优势不明显,农产品市场化程度也不高,尚未建成一套健全的流通制度。
(四)市场竞争主体性弱
我国西部地区经济落后,部分地区农村经济合作社规模小、数量少、发展缓慢,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农贸公司相比,必然处于劣势地位,还不具备足够的市场竞争能力,市场竞争主体性较弱。
(五)农村基层队伍经济管理能力差
西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缓慢、条件艰苦、资源匮乏的劣势很难吸引到人才。而农村经济管理混乱、队伍精神、素质建设不严,队伍成员普遍文化水平低,信息收集能力弱、技能培训体系不健全等因素直接导致了农村经济管理的困难。
三、如何加强西部地区农村经济管理
加强西部地区的农村经济管理,对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有着深远的影响,一定要把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和经济水平放在首位,同时运用科学的手段、方法对农村经济管理进行强化。
(一)不断健全和完善农村经济管理机制
一方面,认真学习和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在农业发展上的成功做法和经验,从生产、管理、营销到交易阶段的发展均采用集中统一的管理模式,体现农业管理的集中化。另一方面,不断完善农业管理机制,提高农产品质量,打造农产品品牌,将「三农」政策落到实处,体现农业化生产经营的特色。
(二)强化农会的组织化水平
农会要发挥自身的纽带和联系作用,鼓励农民加入进来,依靠农会的各种优势和力量进行市场化运作,加快农村服务的信息化建设,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去,强化农会的组织化水平,提升整体效益,从而破解农业发展中的市场难题。
农会为农民提供资源、信息和技术支持,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和市场风险,极大提升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带动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
(三)打造一支农村经济管理人才队伍
强势打造「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不断外出取经,引进经济管理人才,优待管理人才,强化经济管理人才队伍的培训,培养人才队伍的道德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加以引导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教育,贴近实际,贴近农民,改变落后的工作方式,灵活多变地处理好与群众的关系,体现服务意识,密切联系农民开展「三农」工作。
四、结束语
对西部农村地区的经济管理,必须从西部实际情况出发,掌握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规律,研究农业发展的现代化特征,打造「三化」态势的农业格局,提升资源的合理使用率,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价值最大化,促使西部农村地区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兰学莉.加强西部农村地区经济管理的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0(10).
[2]蒋素娇.农村经济管理理论研究进展[J].经济师,2006(09).
[3]许营.社会转型期西部地区农村贫困问题探析[J].重庆与世界,2013(04).
作者简介:郝慧娟(1979-),女,河南新乡人,汉族,新乡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经济管理教学、农村经济管理。
作者 郝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