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间借贷的规范发展问题研究

作者
【摘要】近期,吴英非法集资案引发了关于民间借贷的讨论,民间借贷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金融市场资金供需的不足,政府相继出台金融措施确立其合法地位。但在我国灰色民间借贷现状的大背景下,加强监管,引导其规范发展,使之真正走上“阳光化”道路仍是我们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民间借贷 金融措施 规范发展
自2009年以来,“吴英集资诈骗案”备受各界关注,无疑成为当下最富争议的金融案件。比案件本身判决结果更发人思考的是吴英案背后揭示出的我国中小企业与民间借贷之间相互依存的必然但不合法现状。政策的模糊,监管的缺失,相关法律的不完善,导致了金融领域秩序的混乱和民间资本市场的灰色地带。
近期,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已全面启动,与此同时,温州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也正式成立。这表明,民间借贷正逐步被纳入合法金融机构范畴,但这无疑只是解决如今金融乱象的一个突破口,使民间借贷具有更广阔发展空间,民间资本真正走向“阳光化”,方位正途。
一、民间借贷发展的原因
据吴英透露,她非法吸收存款的3个月期借款回报率为50%-80%,部分甚至达到100%。央行的贷款基准利率为6%左右,相比民间借贷资金成本低了近十倍。尽管如此,民间借贷仍急剧发展,其原因分析如下:
(一)民间资本的需求方
由于政府不断加大的宏观调控及企业对未来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判断,中小企业不断加大投资规模,企业对资金的需求越来越旺盛。
(二)民间资本的供给方
1.正规金融体系融资门槛高,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中小企业的借贷需求难以满足。
一方面,中小企业经营状况不稳定,社会信用不高,财务状况不透明,很难通过银行严格的风险监测。加上近年来为抑制国内通货膨胀,受国家政策调控的影响,银行资金收紧,信贷规模大幅缩减,使银行等金融机构放贷条件更加苛刻,中小企业从银行筹集资金的方式很难实现。另一方面,银行贷款手续复杂、审批严格、所需时间长,少则两周,多则数月,无法及时满足中小企业的资金周转需求。相比之下,民间借贷则限制少、手续简便、操作灵活、审批时间短,更能解决民间的融资需求。
2.在民间资本大量闲置的情况下,富余资金持有者为追逐高额回报不断为资金寻找出路。
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显著提高,民间闲散资金随之增加。但中国资本市场金融投资品种的缺乏,投资渠道的狭窄,股市楼市的不景气,银行存款利率的低下,加之通货膨胀的长期存在,使投资者看不到丰厚回报。巨额的民间资金缺乏投资渠道,无法进入正规金融领域,为避免通货膨胀带来的经济损失,居民及企业把大量的闲散资金投向具有高额利润回报的民间市场。
总之,中小企业对资本需求旺盛,而民间资本充足,资金供需双方各取所需,民間借贷迅速发展。
二、民间借贷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上述原因使民间借贷迅速发展,其发展现状表现如下:
(一)民间借贷日趋活跃
2011年以来,民间借贷市场异常活跃,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资本市场,解决了部分中小企业和群众的资金需求,在不少地方甚至可以和银行体系平分秋色。据中金公司报告指出,2011年中国民间借贷大规模扩张,民间借贷余额在2011年中期同比增长38%至3.8万亿元,约为银行表内贷款规模的10%~20%。民间借贷蔓延之势可见一斑,已成为我国中小企业不可或缺的融资方式。
(二)民间借贷的特点
1.正规金融体系的一种补充渠道
在中国现有的金融市场环境下,出于自利本性和风险控制,银行更倾向为大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服务,中小企业难以及时取得所需贷款,影响到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就算能从银行获得贷款的中小企业,融资成本也不会低。去年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上浮3成以上,年利率达到10%左右。民间借贷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是正规金融市场融资有益和必要的补充,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提高了社会资金利用率,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推动银行业发展
民间借贷的迅速发展对于银行来说,其打破了银行存款业务的垄断地位,银行将面临存款资金分流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银行的经营压力。我国实体经济体系已经高度多样化,可金融体系却相对单一,金融创新不足。民间借贷给银行带来压力的同时,对银行业的发展也起到推动作用,银行只有不断提高其竞争力才能应对挑战。
3.借贷方式多样化
民间借贷的方式也呈多样化。一是直接借贷,如向股东集资、职工集资、社会集资等,这是民间融资的主要方式,占民间借贷总量的70%以上。二是民间机构,除个人和企业间直接借贷外,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担保公司等机构也大量参与到民间借贷,使我国民间借贷融资范围不断扩大,给中小企业贷款带来了更大的便利。
综上,从民间借贷迅速发展的形势可以看出,无论大众对民间借贷性质的认识如何不同,都已经无法改变民间借贷合法化、规范化、阳光化这一趋势。
三、民间借贷的灰色地带
民间借贷有如一把双刃剑,有利于经济发展和企业发展的同时,其逐利性也
(一)民间借贷易引发纠纷
1.从资金投资者角度看,大量闲散资金的持有者急于追逐高利润回报,盲目地把资金投入到民间市场,由其汇集的较高信用风险,极易演变成非法集资。且大多民众的风险投资意识较差,因受到高额利润的诱惑,在被蒙骗情况下可能参与非法集资而不自知。据公安部数据显示,2011年1月至9月,全国共立非法集资类案件1300余起,涉案金额达133.8亿元。
2.从中小企业角度看,银行信贷资金收紧,企业纷纷寻求民间借贷获取资金。由于需求市场火爆,导致民间借贷的利息也水涨船高,部分民间借贷月息甚至升至10%,大大加重了企业的负担。所以,关于中小企业老板因还不起高利贷而潜逃消失甚至自杀的事件不断发生,譬如去年温州民企老板的“跑路潮”事件。
(二)民间借贷缺乏专门法律规范
民间借贷兴起已久,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除了近期作为金融改革试验区的温州市被批准实施《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外,法律上仍未专门立法明确民间借贷在我国的地位,致使民间借贷在走向合法化进程中存在局限性。
在缺乏专门立法的情况下,只能依据其他相关法律来约束民间借贷。但由于现存法律、法规之间缺乏统一协调性,导致对同一种民间借贷行为性质的判定结果可能由于依据的法律制度不同而截然不同,例如法律上对区分正常的民间借贷与非法集资等规定的不详,导致在实践中正常民间借贷与非法民间借贷很难界定,泾渭不明。由于得不到有效的法律保护,遇到纠纷时通常会因证据不足而无法还原事实真相,产生的法律上盲区,间接使法律成为违法犯罪行为的保护伞,以此逃避法律的责任,损害他人的利益,为社会治安带来很大的不安定因素。
(三)民间借贷缺乏监管机制
我国对于民间借贷不仅法律滞后,对其的监管体制也没有明确规定,使民间借贷与高利贷、非法集资相互混杂。民间借贷对管理主体的不明确,必然会对未来造成风险隐患。
从政府出台的有关民间借贷管制的行政规章、司法解释和政策文件看,我们不难发现,政府对待民间借贷通常采取“轻事前监管,重事后处理”的措施。由此,一些不法分子借着民间借贷的名义乘机而入进行非法集资、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从中获取高额利润,导致非法集资类案件的集中爆发。
所以,当民间借贷出现问题时,首先应该想到的是正规金融体系体制的不完善。相关机构由于缺乏有效合理的监管机制,只是采取了简单的手段来防止风险,这并不是民间借贷本身存在的问题。
四、政策建议
民间借贷的快速发展说明资本市场对其的巨大需求。相关政府机构已认识到,与其限制和打压民间借贷市场,事后处理其引起的违法行为,不如赋予其合法地位,允许其进入金融领域,相继出台有关金融改革措施已经开始对其规范化、公开化。同时,政府应通过加强法律和监管方面的建设力度,完善和规范民间借贷活动。只要存在有效的监管机制,扬其利避其害,民间借贷就能真正成为正规金融的有益补充,在中小企业中发挥更大作用,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具体政策建议如下:
(一)制定专门法律,推进合法化进程
由于我国民间借贷发展的特殊性要求,应尽快完善与我国民间借贷相关的法律体系。现阶段,我国已逐步开始明确民间借贷的合法性,赋予其合法的金融地位。接下来,我们急需制定一套专门的法律法规来支持其合法运营。
由于民间借贷涉及的范围非常宽泛,形式和运行方式多种多样,所以,有必要制定一部符合我国国情的《民间借贷法》,明确借贷双方的权利义务、法律责任,为民间借贷双方构建起法律保障,推进民间借贷的合法化进程,使民间借贷真正浮出水面阳光化的规范发展。
(二)增强宣传力度、提高公民法律意识
为降低民间借贷产生的风险,应加大对民间借贷法律法规和相关金融知识的宣传力度,明确非法集资与正常民间借贷的界定,提高民众的金融素质,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以避免受高额回报诱惑,谨慎投资,减少纠纷,保证民间借贷运行的正常秩序。
(三)完善监管体制,维护金融秩序稳定
1.充分结合立法建设。完善民间借贷的监管,首先应结合立法建设,只有在立法先行的条件下,监管机构的监管行为才能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利于实现民间借贷的健康发展。
2.完善市场准入机制。市场准入机制的制定应体现审慎监管原则,加强行政监管严谨度,降低经营中风险,为民间借贷市场提供一个公平竞争平台。可从主体成员的合规性、机构业务范围等方面进行法律规制。
3.建立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建立一套相对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出现问题时,第一时间对风险的等级和类别做出判断,及时做好应对措施,使民间借贷的监管活动由事后转为事前,有效的把风险扼杀在萌芽阶段。
4.建立规范的信息披露制度。按照规定要求披露企业的财务状况、资金的用途、运用效益等情况,增强信息透明度,便于民间借贷融资主体进行自主的投资决策,提高投资者风险识别和判断能力。
5.公安机关、人民法院等各监管部门应各司其职,与人民银行相互协调配合,加强监管和查处力度。对破坏金融秩序、利用民间借贷进行各种违法犯罪活动行为进行严厉打击,维护金融秩序的稳定。
(四)开放市场竞争,鼓励民间借贷发展
民间借贷已存在两千多年,对其“堵不如疏”,应当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以多样化形式进入金融领域,改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此外,要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建立起真正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的利率浮动定价机制,使利率在资金调节供需中发挥积极作用,适当引导金融机构提高利率定价能力。利率市场化的实现将加大金融机构间竞争压力,从而提高服务水平,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
五、结束语
4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依法裁定不核准吴英死刑,将案件发回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重新审判。吴英死刑的峰回路转,让我们看到民间借贷合法化的曙光。只有在完善服务体系、加强市场监管、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秩序前提下规范发展起来的民间借贷,才能真正走上阳光化道路。
参考文献
[1]张成翠,韩颖慧.论民间金融及其规范化发展[J].经济问题,2008(12).
[2]毕德富.宏观调控与民间借贷的相关性研究[J].金融研究,2005(08).
作者简介:赵晓宇(1990-),女,汉族,湖北咸宁人,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国民经济学;陈庆杰(1977-),女,汉族,山西太原人,管理学博士,现任职于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理论。
(责任编辑:陈岑)
作者 赵晓宇 陈庆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