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 平台「无米下锅」现象值得警惕

作者
作者

资产寒冬来临,作为投资者来说,最深刻的感觉不仅是产品收益率下降,更重要的是无标可投。早早点开 P2P 平台网站,却发现等待投资者的是项目满额的尴尬。

经过近几年来的迅勐发展,中国 P2P 行业累计历史成交额已经突破了万亿元大关,并形成了目前 3000 多家平台的庞大市场规模。随着央行等十部委联合颁布《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后,P2P 行业开始走上了规范化发展之路,越来越注重资产端的风险控制,进而更为有效地保护投资人的本息安全。最近出现的「无米下锅」现象,其实正是 P2P 行业更负责任的体现,因为平台不敢再像以前那样,随意将高风险的借款人推荐给投资人了。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种现象令人欣慰。

但是,「无米下锅」现象对于 P2P 平台和投资人而言,其实并非好事。按照央行规定,P2P 是金融信息中介平台,主要通过提供信息中介服务赚取佣金。如果平台无法找到借款人,就意味着无法促成借贷双方达成交易,进而无法获取佣金,使得经营难以为继。同时,借款人由于资金无法及时借出,虽然不用承担更大的风险,但也面临着长期货币贬值的风险。此外,P2P 帮助小微企业和个人的普惠金融使命也无法完成。

那么,当前 P2P 平台如何才能走出这一尴尬处境呢?笔者认为,P2P 平台至少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力:

首先,P2P 平台应当主动说服借贷双方,将利率决定在更为合理的水平。虽然 P2P 行业的普遍利率不断下降,但是,由于部分 P2P 平台的利率仍然居高不下,导致一些优质借款人对 P2P 产品兴趣不高;同时,一些资质较差的借款人则面临付不起利息的状态,从而埋下了坏账的风险。因此,作为借贷双方利息收益博弈的中间人,P2P 平台有义务撮合双方重新确定资金价格,使投资人得以在安全得到保证的前提下,获取高于其他理财工具的回报。

其次,P2P 平台要更加重视培养优质借款人,尽量与借款人形成战略联盟,确保那些信用良好的借款人能够及时足额地获得资金。俗话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一个优质的借款人,除了通过账面审核外,最关键的还得依靠借款人过往的信用情况和道德品性以及企业真实的持续经营状况,但这些风险的准确评估,都需要花费较长时间,从这个意义上讲,借款人的开发成本甚至比投资人更高。因此,明智的 P2P 平台经营者,必然会从日常经营中,逐渐建立起优质借款人数据库,确保不至于出现资产荒,更不会出现逾期坏账等现象。

最后,一些 P2P 平台在一直无法找到借款人的情况下,不妨同一些缺乏借款人资源的平台实行强强联合,通过一系列规范可行的合约以及相关保险机制,以平台联盟的形式,促成更多的交易达成,进而实现共赢的格局。


作者 余汉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