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政治风险分析

作者
作者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同时在「走出去」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海外并购进入国外市场,中国企业境外投资的步伐明显加快,与此同时,中国海外并购遭遇政治风险的可能性也大幅升高。本文在指出国有企业是我国海外并购的主力军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过程中存在的政治风险,最后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国企业 海外并购 政治风险

一、引言

与其它境外投资方式相比,海外并购具有交易成本较低、快捷和优势互补等优点,是我国企业快速进入国外市场,共享海外技术和资源,并实现规模经济效益的一种重要手段。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同时在「走出去」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海外并购进入国外市场,中国企业境外投资的步伐明显加快。

在 2012 年,中国并购市场虽然比上个年度有明显的回落,但总量依然较大,仍然有近千起的并购交易。2012 年共完成 991 起并购案例,同比降低 14.3%;并购案例共涉及交易额 507.62 亿美元,同比下降 24.1%。其中,海外并购共计 112 起,同比上升 1.8%,占总案例数的 11.3%,并购总金额为 298.25 亿美元,同比上升 6.1%,占比高达 58.8%。可见,在所有的并购类型中,海外并购的案例数虽然只占 11.3%,但总的并购金额却占 58.8%,使得我国海外并购的平均并购金额高达 338.92 百万美元,是国内并购平均并购金额的 15 倍多。这说明我国海外并购往往金额较大,一旦并购失败,将面临较大的损失,风险大。

相关研究表明,近几年来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案例中,成功率不超过 30%,常常遭受较大的经济损失。例如,2004 年 TCL 集团收购法国汤姆逊公司、2005 年中海油收购美国优尼科、2009 年中铝收购力拓等,这些并购业务均未成功。与此同时,中国海外并购遭遇政治风险的可能性也大幅升高。本文将通过分析海外并购过程中存在的政治风险,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国有企业是海外并购的主力军

从表 2 可以看出,在 2012 年中国并购市场完成的十大并购交易中,基本都是海外并购,同时并购方基本都是能源及矿产的大型国企。此外,在 2012 年中国大陆企业的海外并购交易总额中,国有企业占 60.9%。因此,国有企业是我国进行海外并购的主力军。

但是,由于我国国有企业与政府的特殊关系,使得国有企业在海外并购中更容易遭到政治风险,而且政治风险往往在整个海外并购中起到关键的作用,直接影响着整个海外并购的成败。此外,由于当前世界大多数国家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而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往往受到一些国家的偏见。因此,国有企业的政府背景容易使得东道国政府和公众将纯粹的市场行为误解为政治行为,给国有企业的海外并购带来阻力,甚至导致并购的失败。

三、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政治风险分析

在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案例中,因政治风险导致失败的案例主要有:2003 年中石油拟收购俄罗斯斯拉夫石油公司股权,但中石油国企的身份激起了俄罗斯政治家极大的惶恐,进而使得俄罗斯下院国家杜马以 255 对 63 票的通过一项不允许任何外国政府控股的实体参与竞拍斯拉夫石油股权的决议,最终使得中石油此项海外并购夭折;2004 年五矿集团收购加拿大诺兰达公司;2005 年中海油并购优尼科和 2009 年中铝收购力拓等。

即使在成功的案例中,我们也能从中发现政治的因素。比如在中海油收购尼克森的案例中,存在美国的政治因素:一是增加美国对伊朗施压的筹码,中国石油公司对美国投资越多,就越有可能回避与伊朗做生意;二是收购对中海油开发南海不会有帮助,尼克森所具备的在墨西哥湾的技术由于地质差异,不易移植到南海;三是尼克森的石油会继续流向美国,来自尼克森美国资产的所有石油仍将在美国手里;四是借此展示美国对中企投资是敞开的。

政局和政策等的不稳定常常带来较大的政治风险。非洲、中东、拉丁美洲是全球自然灾害最少的地区,但却是政治风险的高发区,利比亚危机让中国企业第一次深切感受了政治风险给企业带来的灾难,包括中铁建在内的中国大量央企损失惨重,合同金额损失高达 188 亿美元,中国不得不紧急撤侨 3 万多人。除了这些地区之外,蒙古正成为中国企业进行资源与能源海外投资和并购的重点区域,然而以中铝在蒙古的项目为例,由于蒙古大选及其对矿权的回收以及未来政策的不确定性,中铝最终放弃了在南戈壁的项目。

此外,中国企业到没有建立邦交关系的国家或地区进行投资,也面临「收归国有」的政治风险。庆幸的是,对于一些政治风险引发的企业营业中断,相应的保险公司也可以帮助企业进行风险转移,比如达信提供的营业中断保险等。

在政治风险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人身安全风险。一位在非洲投资的国企负责人曾这样说,「我夜里睡不着觉时,最担心的,不是财产的损失,而是在海外工作的企业员工的安危。」据悉,很多在非洲投资的中国国企都会要求外出员工随身携带 100 美元,如果遇到劫匪,就直接拿出来给对方。不过,这一情况可以通过人员抢救的紧急医疗保险得到弥补。但较大的人身安全风险使得企业面临较大的人力成本,因为在这些地方工作的员工往往需要一个较高的风险补偿。

四、总结

从根源上看,对企业身份和并购目的的怀疑与争议是政治风险产生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并购前,首先要做好尽职调查。对海外并购,尤其是对关乎国计民生或比较敏感资源、技术的企业并购,都要充分考虑到东道国政治因素的介入,做到未雨绸缪,在心理上做好充分准备,积极做好应对措施,有效地管理政治风险。特别是国有企业在进行海外并购前,应通过实地考察、利用中介服务机构、企业的商业合作伙伴、驻外使领馆和当地的社会团体等政府机构等渠道获得目标公司所在地的法律政策和政治环境等,心理上做好充分准备,积极做好应对措施,有效地管理和防范政治风险。

然后,需要合理运用媒体等公关手段,创造宽松的政治环境。合理利用政治力量和公共关系获得公司和国家的经济利益是国际商务的潜规则之一。国有企业在海外并购中遭遇政治风险往往来源于东道国对国有企业缺乏了解及对并购动机与并购目的的误解。如中铝收购力拓,因宣传不够,公关未做到位,使得该收购受到了澳大利亚民众和一些政客的强烈反对,最终导致收购的失败。因此,企业必须采取有效的公关活动,努力掌握舆论的方向,最大限度地获得海外政客及媒体的支持,化解在海外并购中可能出现的舆论偏见和政治阻力。

其次,在进行海外并购时可以和一些国内外的私人资本合作,设立相应的专门公司,这样可以避免外国法律对国有企业的限制和竞争对手的攻击。例如中国化工集团和美国黑石集团合作,淡化了中央企业的色彩,尽量避免了外国法律对国有企业的限制和竞争对手的攻击。此外,东道国的投资中介机构更加熟悉当地的政治环境,可以借助这些中介机构来化解偏见,增大并购的成功率。

最后,鼓励民营企业参与海外并购。我国国有企业在海外的收购行为经常会被其他国家政府冠以政治色彩,将并购交易上升到政治层面予以考虑。特别是在当前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世界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有抬头的迹象,使得国有企业在海外收购资源型的资产,无论是石油还是矿产,都会被上升到政治层面予以考虑。但我国民营企业却能较好地规避这个问题。同时,民营企业参与海外并购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外汇储备过高的难题。不过目前我国部分民营企业面临着规模小、融资困难、经验不足等困难,这就需要我国政府在政策上给予鼓励和支持。

参考文献

[1]Kyaw N A, Manley J,Shetty A.Factors in multinational valuations:Transparency,political risk and diversification[J].Journal of Multinati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2011,21(1):55-67.

[2]池国华,乔晓婷.海外并购中的政治风险——由北汽竞购欧宝公司失利引发的思考[J].财务与会计,2011,(7):13-15.

[3]程立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非经济风险的凸显及防范[J].工业技术经济,2006,(6):72-74.

[4]封永平.中国企业境外投资的政治风险及规避策略[J].学术论坛,2013,(2):125-129.

[5]贺丹.企业海外并购的国家安全审查风险及其法律对策[J].法学论坛,2012,(2):48-55.

[6]赖斌慧,郑丰.国有企业海外并购的政治风险与规避[J].中国外资,2012,(4):190-191.

[7]龙艳.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风险及对策——由中铝并购力拓失败引发的思考[J].经营管理者,2009,(20):101-102.

[8]张涛,田明华,邵徽敏.中国企业海外资产的政治风险分析[J].北方经贸,2012,(9):3-7.

作者简介:秦征旋(1971-),男,研究生,硕士学位,现供职于中国建设银行广州天河东路支行,从事银行风险管理工作。


作者 秦征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