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大学生价值观研究

作者
摘要:所谓价值观是指主体按照客观事物对其自身及社会的意义或重要性进行评价和选择的原则、信念和标准。价值观是一个人思想意识的核心,对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一定的导向或调解作用。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是育人的根本问题,关系到人才的培养和社会的进步。贫困生作为大学校园里的弱势群体,经济负担及精神压力重,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的出现,从而影响其正确的价值观的确立,因此要制定相应的价值观教育策略。
关键词:价值观;大学生;贫困生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4-0078-01
所谓价值观是指主体按照客观事物对其自身及社会的意义或重要性进行评价和选择的原则、信念和标准。价值观是一个人思想意识的核心,对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一定的导向或调解作用。
1、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意义
价值观教育是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核心。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经济大发展时期,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变迁,中国的价值体系处于一个急速变化和重整的时期。21世纪,社会的文化和价值观越来越多元化,国际上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各种社会形态层出不穷。整个社会的道德呈现一种多元化的趋势,对人们的价值观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近些年,中国的高等教育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且受到信息化社会的强烈冲击。大学生这个群体作为社会中的高知群体,成长于这个急速发展的时代,本身对外界的信息接收能力非常强,对社会变化及价值观的发展有着很高的敏感性。由于受到信息化时代的影响,人们的意识形态也受到较大影响,呈现出思想意识多元化的趋势,大学生尤其如此。而作为思想意识核心的价值观,受到的影响势必更为突出,因此,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非常迫切。
2、贫困大学生价值观现状
在大学生中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家庭经济状况不佳,在校期间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标准,甚至没有能力支付学费及购置必要学习用品,日常生活没有经济保障,由于沉重的经济压力及社会资源占有的匮乏,导致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背着沉重的包袱,带着自卑的心理,在高校艰难的求学。他们不仅同家庭没有经济负担的同学一样要承担着学习和发展的压力,同时还要为经济问题担忧,在学校的生存及发展可谓面临着很大的问题。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校入学人数不断增加,贫困生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多。在这个利益最大化的时代,如何在高校生存及如何在社会中生存成了严重制约贫困大学生发展的一道枷锁,而且随着贫富差距加大,这个问题日益突出,引发越来越多的学生个体,家庭和社会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制约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近些年来,国家一直在加大对贫困大学生的帮困力度,设立各种奖学金鼓励贫困大学生自立自强,设立各种勤工助学岗位,以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家庭经济困难的问题,但是,这也仅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他们的不良状况。经济状况不佳随之而来的是贫困大学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他们出现的这些问题还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贫困大学生往往会由于经济贫困而产生很大压力,并导致一系列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健康状态的负性变化,他们经常会有抑郁自卑的情绪,对生活缺乏满意度,从而导致一系列的问题。目前的社会,可谓是“笑贫不笑娼”,一切向“钱”看,经济利益至上,这种观念对人们价值观的腐蚀是比较严重的,这种思想观念的影响会波及大学校园是毫无疑问的。因此,贫困生在这种环境中遭受较大物质和精神压力的情况将会愈演愈烈,那么对他们的行为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一个极端的倒于是2004年2月发生在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事件。马加爵残忍地殺害了自己的4名同学,一时成为震惊全国的事件,并被舆论所谴责,认为其是一个心理严重扭曲的邪恶的人,但是从后来他被捕后与心理学家的对话及他在监狱中所写的信的内容看来,他并不是一个一无是处的学生,相反,他心地善良,智商较高,孝顺父母,渴望真情,迫切希望知道如何成功,但是家庭的极度贫困使他的求学之路充满艰辛,在学习的同时不得不疲于应付经济拮据给他带来的各种问题,并形成了缺乏自信、内向封闭、敏感自卑的性格。那么这是一个典型的因为家庭贫困导致心理贫困,从而价值观没有正确确立的例子。近些年来,还有不少在校生,竟然用“贫困”去作武器获取利益,利用国家的政策,而不是因为贫困发愤图强地努力改变自己的境遇,使国家的政策也开始变味。还有一些贫困大学生,缺少感恩意识,在受资助的过程中形成了接受资助心安理得却不思回报,好逸恶劳的不良现象,这对贫困大学生的价值观都是一种腐蚀,如果处理不好反而会颠覆国家和社会对其进行资助的初衷。因此,教育不仅应该在经济上改善贫困生的生存现状,而且要从精神上关注贫困生,关注贫困生的心理健康,引导贫困生健康成长,制定符合这个群体心理特征的教育策略,使贫困生经济贫困的状况有所缓解,同时心理不贫困,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促进大学生群体的健康成长和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2]张进辅,青少年价值观的特点构想与分析[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作者 冯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