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五全」基层治理新路

沛县杨屯镇位于江苏省东北部,总面积 87.6 平方公里,辖 21 个行政村(社区),41 个自然村,总人口 8.1 万人,是国家级生态镇、江苏省经济发达镇、江苏省文明镇、江苏省卫生镇。近年来,沛县杨屯镇以乡村振兴为总抓手,以集成改革破解发展难题,坚持党建引领不动摇,着力推动以「便民服务一窗口、综合执法一队伍、镇村治理一张网、指挥调度一中心」为主要内容的「1+4」改革,促进了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2020 年 6 月沛县启动基层审批、服务、执法「三整合」改革,复制推广前期杨屯经济发达镇「1+4」改革经验,为加快建设「强富美高」新沛县提供强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
紧扣党建引领主引擎,创新全链条党建模式,变「组织力」为「领导力」。「党建 + 制度链」模式实现引领的规范化。健全从严治党、民主集中、理论学习、「三重一大」决策监督等工作机制,大力整治软弱涣散党组织,选强配足支部班子,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加强基层党建工作考核、督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党建 + 产业链」模式实现引领的特色化。通过深化「双推」「特派员」机制,把企业党员负责人推荐为企业党组织书记,把企业生产经营骨干培养为党员,镇班子成员任非公企业党建特派员,积极帮助企业争取项目、资金、技术等,激励引导党员立足岗位奋勇争先,党组织对产业的引领力不断加强。「党建 + 网格链」模式实现引领的层级化。在全镇 51 个网格中构建「党委 + 党支部 + 支部书记 + 党小组 + 党员中心户 + 党员」模式,党委抓统筹、筑核心,支部抓党建、做堡垒,支部书记抓班子、做表率,党小组长抓协调、做先锋,中心户抓引领、做示范,党员抓落实、做榜样,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六抓六做」生动局面。「党建 + 网络链」模式实现引领的智能化。通过党建工作可视化、业务流程信息化、督查考核数据化、党建决策科学化管理,推动党建工作向精细化、动态化、科学化转变,打造「智慧党建」新阵地。
紧扣便民服务一窗口,创新全科式政务服务,变「群众跑」为「数据跑」「代办跑」。组建杨屯镇行政审批局,提供「快、代、惠」的优质服务,群众的满意度显着提升。突出一个「快」字,以「互联网 + 政务服务」为支撑,构建全闭环审批链,纳入一窗综合受理的政务服务事项达到 90% 以上。开通网上办事大厅和「智慧杨屯」手机 APP,98% 的政务服务事项实现网上办、不见面。探索建设项目预审批、并联审批制度,将时限压缩在 30 天以内。突出一个「代」字,建立专业化代办队伍,完善联动服务体系,对湖畔佳苑、沛北污水处理厂等 30 余个重点投资项目实施全程代办、上门代办和跟踪服务,助力群众少跑、不跑。通过「互联网 + 政务服务」的新型镇村服务模式,将镇级政务服务向村、社区延伸,网格员即是代办员,竭力为群众提供全程代办服务,累计上门代办服务 600 余人次。突出一个「惠」字,针对办照容易办证难、准入不准营等突出矛盾,探索证照分离改革,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激发和释放企业创新活力。
紧扣综合执法一队伍,创新全能型综合执法,变「管不了」为「管得好」。创新执法模式。依照「共建共治共享」理念,组建具有独立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的杨屯镇综合执法局,全镇划分为 3 个执法片区,成立 3 支全能型综合执法中队,负责全镇范围内城管、安监、环保等 15 个部门的巡查执法任务,统一承接 250 项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彻底解决了以往的「看得见、管不了」或权责交叉、多头执法等执法瓶颈。完善执法制度。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监督检查行为,建立「两库一清单」,推进「双随机一公开」,全面公开执法依据、处罚标准、运行流程和监督途径,实现「执法证件、执法标识、执法印章、执法文书」格式四统一。全面实行服务责任清单追责、奖励举报、联合惩戒等机制,构建和完善综合执法制度体系。加强执法保障。通过公开向社会招考录用等方式,解决执法人员不足的问题。设置独立的执法办公场所,依托「网格化治理云平台」APP、「杨屯镇社会治理综合系统」以及全域监控探头,通过配备齐全的执法装备,大力推进「网络 + 执法」建设,办结行政处罚案件 156 件。
紧扣镇村治理一张网,创新全要素社会治理,变「粗放式」为「精细化」。在网格划分方面,全镇 21 个村(社区)科学划分为 47 个基础网格和 4 个专业网格,整合接入小区、公安、企业、环境监测等 300 余个智能探头,形成便民服务、矛盾化解、隐患排查、社区管理、环境保护、社会治安等十余项任务同步推进的全要素网格。在人员配备方面,每个网格配备网格长、网格员、联络员、督察员、巡查员、信息员、法律服务员「一长六员」,包村班子成员、支部书记、优秀党员、群众代表、社会贤达、志愿者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共配备网格人员 280 余人,其中党员占比 71%。在信息整合方面,依托「一长六员」的力量,对全镇区域内人口、企业、场所等 8 大类基础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形成了集「人、事、地、物、情、组织」于一体的社会综合治理云平台,采集 2.15 万条信息。在人网互动方面,通过创新「互联网 + 社会治理」「网格 + 网络」服务管理模式,整合行政资源、优化管理流程、细化督导检查,完善重点场所、重点信访人员、社会弱势群体数据库,并与网格「一长六员」建立日常包挂机制,形成精细化管理、人性化服务、多元化参与、信息化支撑「四位一体」的网格化管理运行体系,做到「大事不出镇,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
紧扣指挥调度一中心,创新全维度数据整合,变「条块式」为「中心化」。多部门融合,实现管理的综合化。将党建引领、行政审批、镇村治理、综合执法、指挥调度、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公安巡逻、民生事业等业务条线整合融入大数据指挥中心平台,构建「政务云、产业云、民生云」,形成党委政府统一指挥、集中管控、分级负责、三级联动的综合指挥体系。多功能定位,实现管理的规范化。打造集信息采集、视频巡查、工单派转等 10 大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指挥调度中心,出台大厅管理制度、指挥中心人员考核制度、网格员管理规范等配套制度 30 余项,完善红黄牌预警、催办督办、联合会商会办、绩效评价等制度体系,实现事项处置、案件办理全程管控,实现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多平台整合,实现管理的智能化。整合 12345 市民服务热线、县政法委网格化平台等,打造「多网合一」的综合治理云平台。开发「智能杨屯」管理中心、网格化管理系统、移动执法 APP 等子系统,综合执法信息、公共服务综合平台信息等在二办六局一中心之间实现「双向推送」,审批与事中事后监管高效衔接,实现「闻风而动、即接即办」的目标。
深入探析杨屯镇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轨迹,不仅可以深化对基层治理规律的认识,而且可以追寻到一条党领导基层治理的实现路径。一是党建引领是「1+4」基层治理改革的根本保证。杨屯镇将党建工作融入改革发展全过程,党委统一研究部署机构设置、人员整合、权限承接、制度建设等重大改革事项,确保了镇域社会治理改革方向正确、制度合理、措施得力。二是以人民为中心是「1+4」基层治理改革的价值指向。围绕纵向获得感的持续性满足,探索形成具有杨屯特色的「1+4」基层治理新模式;围绕横向获得感的普遍性满足,紧扣高效审批「集中办」,打造全程代办、一次性告知、不见面审批等一系列特色品牌,变「群众跑」为「数据跑」。三是问题导向是「1+4」基层治理改革的重要方法。面对镇级机构改革不到位、行政管理体制与新型城镇化的诸多不适应,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开创全面深化改革新格局。四是实干争先是「1+4」基层治理改革的作风保障。杨屯镇党委认真贯彻县委决策部署,大兴研究问题、攻坚克难、协作配合三种风气,大树实干作风、干成标准,以系统思维聚改革合力,大胆提出创建省级开发区的奋斗目标,从启动到成功获批仅用半年时间,成为全省获批速度最快的省级开发区。
(作者系中共沛县杨屯镇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张宁
作者 王广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