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后危机时代两岸经贸关系走向的思考

作者
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指出:“‘危机之后’的一大特点乃是世界经济力量和经济增长模式需要重新平衡”。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美国,在金融危机中却使得自己的经济实力和影响力不断下降。而中国大陆则正成为稳定世界经济的一支有生力量,因为中国在强有力应对这场危机的同时,仍然存有继续执行当前财政和货币政策的空间;一些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周边的)通过中国大陆经济快速复苏而受益,中国大陆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也得到了增强。
海峡两岸目前同属新兴市场经济体,且双方都有巨大的外来直接投资(FDI)存量和密切的经贸合作关系。在“后危机时代”,两岸若能携手抢抓机遇,不仅可以在现有的经贸合作基础上再创辉煌,而且可以通过两岸一些全新的经贸合作模式,使台湾经济尽快走出边缘化的困境。改革开放30年后的中国大陆,业已形成了以自己为核心的区域经济整合圈(台湾也是圈内一员),大陆自然也是稳定区域经济中不可缺少的中坚力量。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走向,特别是从两岸经贸合作的特点来看,“后危机时代”中国大陆仍能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其实力地位和话语权在亚洲乃至全球经济领域得到提升。在此趋势之下,“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东盟+1,下同)的建立、两岸“金融监管合作备忘录协定”(MOU协定,下同)的签署、两岸就推动商签“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下同)进行积极的磋商,加之大陆内需市场不可低估的巨大潜力,这些都将成为“后危机时代”两岸经贸合作的新内容。
一、台商对大陆的投资将会同时兼顾到“市场”和“工厂”
中国大陆内需市场的不断发展,使全球都看到它存在的巨大价值,这使得大陆在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能够产生出巨大的利益空间,而这些又为两岸经贸合作开辟了新天地。岛内一些业者已开始注意到这个面向大陆或两岸市场“内向型”新一轮经贸合作的机遇,这不仅能使两岸的经贸合作展现出一个全新的局面,而且对台湾经济尽快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走出区域经济边缘化的困境也带来了积极作用。在大陆内需市场的强劲挹注下,有众多台资企业云集的长三角地区又迎来了新一轮投资热潮。
台商在祖国大陆的投资地域也已逐渐向内地或西部地区辐射,纬创、华宝等企业选择以江苏泰州、常州这些毗邻内陆的长三角城市,作为进军内陆市场的跳板。鸿海集团在重庆的投资,涵盖了电脑制造、软件和服务外包、太阳能和发光二极管(LED)、医疗器械、动漫产业等十余条产业链,辐射到整个西部地区。全球知名的笔记本电脑制造商台湾广达电脑也在近期与重庆签署了合作协议,建立在大陆的第三个生产基地。由此可以看到,新能源、通讯和服务业等产业已成为新一轮台商投资祖国大陆的热门领域。
台湾中兴大学台商研究中心通过对鸿海集团在大陆众多的投资案例分析认为,目前岛内已有许多大型台资企业对大陆的投资行为,都是准备在大陆打造5~10年的长期战略性规划所致。台湾区电机电子公会2009年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后危机时代”台商布局大陆的趋势已由过去单纯的代工贸易调整为向内需市场拓展,由单一市场转向区域市场,由贸易市场转向内需市场,由代工生产转向自创品牌。这种趋势表明,两岸利用各自的优势资源,以大陆市场的优势来培育台资企业的知名品牌,再利用台湾在世界生产和销售的网络将这些品牌产品推向全球,以逐步摆脱过去那种对代工生产模式的高度依赖,其结果将形成两岸制造业合作与分工的新布局。
自2009年以来,已有许多在祖国大陆发展较好的台资企业回台上市或投资,这将引导岛内更多的企业来大陆投资,这对发展两岸经贸合作有着更加深刻的引导性意义。以我省为例,近年来台商对祖国大陆的投资,有50%以上在江苏,其中12%在昆山。截至到2009年底,江苏省累计批准的台资项目超过20000家,占大陆台资项目总数的1,3,合同利用台资超过1000亿美元,实际利用台资达到457亿美元;台湾前100大企业中已有60多家在江苏投资了300多个项目。与此同时,苏台贸易的规模也在不断增长。2009年,苏台贸易额达250.44亿美元。占两岸同期贸易总量的23%以上。眼下,以资金、技术密集的电子、资讯产业为主的新一波台商投资热在江苏已方兴未艾;以拓展内需市场为新方向的投资经营也越来越热,尤其引人关注的是过去台商很少问津的苏北、苏中地区,如今也早已成为台商投资的热土。
二、双向投资正在刷新两岸经贸合作的新模式
2009年6月30日,台湾经济主管部门宣布“大陆地区人民来台投资许可办法”和“大陆地区之营利事业在台设立分公司或办事处许可办法”生效。由此,陆资赴台进入了实质性的运作阶段,这也是两岸双向投资的历史性突破。陆资赴台与台商投资祖国大陆形成了大陆与台湾在经济上的互动,这种双赢局面的形成,可使两岸经贸往来的正常化最终得以实现,也意味着两岸经贸进入到大合作的阶段。从短期来看,大陆资金到了岛内可以缓解台湾当局进行公共建设筹资方面的不足,对岛内的股市可以提升信心,让它在短期内有较好的表现。从长远来看,最重要的就是可以增进两岸的产业合作。陆资赴台后,企业可有更多的发展空间,两岸可借此进入更深一步的经济大协作,同时也有利于台湾建设全球运送中心的规划。根据台湾经济主管部门于2009年底的统计,台湾方面已受理大陆来台的投资项目23个,涉及资金约12亿元新台币,投资领域主要包括与两岸直航密切相关的航空公司以及资讯软件行业。这应该说陆资赴台已经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我省企业对赴台投资始终存有浓厚的意愿。2009年11月8日,年产值达1.3亿元的泰州市创新电子公司在台北县中和市挂上了公司台湾办事处的牌子,这是江苏省首个赴台湾地区投资的项目,也是自去年6月台湾当局开放“陆资赴台”后,我省在台湾举办的第一家企业。今年1月27日,“扬州冶春淮扬美食有限公司”在台北市京华城落户;2月24日,“昆山联德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投资40万美元在台北县设立的独资子公司“龙大昌精密工业有限公司”已获国家商务部的批准。与此同时,2009年11月在台湾举办的“台湾江苏周”期间,包括资讯电子、化工制药、精密机械、3c通路、控制系统、房地产、酒店等行业的50多家江苏企业均亦表达了赴台投资的强烈意愿。
今年1月16日,两岸MOU协定的正式生效,促使台湾当局逐步放宽对大陆金融机构到台湾投资的政策。台湾当局日前公布了上限为5亿美元的“大陆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初期来台投资股市的限额。据悉,由大陆证监会核准的华夏和上投摩根两家大陆基金公司在募集了净值总额约新台币3700亿元后,已完成了在台湾的开户手续。随着台股对陆资的渐近开放,这也是今后陆资赴台投资的一个热点。
三、MOU的签署为两岸金融业的合作提供了极佳的机会
2009年11月16日,两岸签署了MOU,这标志着两岸金融监管机构将据此建立监管合作机制。台湾金融服务业的登陆,将使两岸经贸合作的领域得到进一步的扩展。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台湾已有2家银行与大陆成立了合资银行,9家银行在大陆设立了办事处,15家台资证券公司在大陆设立了25个办事处,11家保险公司在大陆设立了15个代表处、1家台湾保险经纪人公司、4家保险合资公司。在这其中。有2家台湾银行、2家台湾保险公司在江苏设立了代表处。随着两岸经贸合作规模的不断加大,台资企业在借贷往来、货币收支、汇总清算、信息咨询等方面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较高,MOU的签署正好给岛内金融服务业提供了拓展市场业务的机会,这不仅符合台湾金融业根据台商海外投资现状推出的跟进台商服务项目,同时也在一定层面上帮助岛内银行实现了“台商在哪里,台银就在那里”的经营服务准则。
台湾金融服务业在大陆的投资,可与大陆形成金融互补关系:如以举办联合项目的方式进行共同投资、通过两地的金融机构来引导对优良项目的投资、以发行金融债券或股票的形式来筹集投资资金等等。从江苏对台经贸工作的现状来看,苏台经贸合作的硕果既是两地金融业战略合作的最大优势,也是吸引台湾金融业投资江苏的重要因素之一。从金融发展的态势来看,金融服务外包是最具竞争力、也是最有可能形成集聚优势的产业之一,江苏及大陆对台经济的重点省份可从这方面来积极努力地打造国家级的金融业务流程委托外包服务(BPO)示范区,以逐步形成台资高、中、低端的BPO金融产业链。
两岸签署了NOU协议之后,岛内媒体及相关金融管理部门根据外资银行进入大陆发展的实际情况,认为许多外国大银行已经“占领”或正在进入大陆一线繁荣城市已成事实,台资银行再想“挤入”不是易事。台湾的金融机构,尤其是大中型规模的来大陆发展,不能只看台商,应“从小做起”,大陆的二、三线繁荣城市恰是适合他们投资发展的最佳地方,这对岛内一些金融机构在大陆选择服务对象方面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南京、苏州将是台湾银行业在祖国大陆理想的投资地之一。
四、“东盟+1”的建立会促使更多的台商投资大陆
国际舆论预测,“后危机时代”西方经济将有3年左右的时间进入长萧条或低增长期,“去全球化”将制约全球贸易的复苏,金融的“去杠杆化”也将严重制约实体经济的复苏步伐。与此同时,全球经济格局也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新兴发展中国家很有可能成为今后几年世界经济复苏和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在中国经济实力对东南亚地区的影响逐渐加大的背景下,“东盟+1”于今年1月1日成立,这是一个新“经济隆起带”的形成。“东盟+1”的建立将有助于中国和东盟以自己的区域化经济来应对“去全球化”,从而共同抵御全球贸易深度下滑的冲击。多领域、多角度地赋予中国和东盟诸国更多的经济活力,为业已起航的中国经济和东盟国家经济提供加速发展的助推力。同时,还将有助于中国和东盟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共同处理好一些带有共性的普遍性问题,把这个占世界1/4人口地区的经济带大大地发展起来。根据双方签约时的估算。“东盟+1”的啟动,将使中国大陆人民的所得提高0.58%即191亿美元,东盟10国人民的所得将提高3.72%即442亿美元;东盟对中国大陆的出口将增加48%,中国大陆对东盟的出口将增加55%。
有台湾资深政论人士忧虑地表示,“东盟+1”的建立是“亚洲经济新秩序”形成的重要一大步,自贸区的启动,将刺激已在东盟成员国内的台资企业的出口业务。而台湾产品出口东盟也将无法享受零关税的优惠,这将造成台湾2/3的出口(比如石化业)受到影响,其税率差可达6%~7%左右,这对台湾的经济又是一个冲击。而现时的台湾却是“对内党同伐异,对外则闭锁无知”,对判断未来亚洲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方向一无所知,更谈不上应对之道了。照这样下去,台湾在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整合中迟早会被边缘化的。在“亚洲经济新秩序”业已形成的大趋势下,岛内众多的企业为了自己的出路,必定会掀起一波波新的西进热,与东盟接壤的大陆西南地区也将是台商新一轮的投资选择点。以广西为例,自2005年以来,台商在广西的投资以每年35%的速度增长。截至到2009年上半年,在广西的台资企业已累计达到1295家,合同利用台资46.2亿美元,实际到位资金超过25亿美元,在西部地区排名第一。
最近,占地700亩、建筑面积200万平米,总投资60亿元人民币的“东盟台商总部基地”即将在昆明开始建设。建成后的总部基地将成为“中国大陆一东盟”最大的台商全程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为台商提供产业投资建议与辅导;届时有3万多家团体会员的东盟10国台商总会也将全部迁驻到这里,这将有利于岛内企业、大陆台商和东盟各国台商间在投资产业方面的融合。
五、大陆继续对台湾的大宗采购和增加“赴台游”的规模将不断刺激台湾经济景气的回升
2009年,祖国大陆组织了多批团次赴台采购,订单总额约200亿美元,由于大陆推行“家电下乡”和“家电以旧换新”等扩大内需新政的实施,仅在台湾采购液晶面板的数额就达44亿美元,其规模之大是前所未有的。预计今年大陆还有10多个省市将组团赴台湾进行大宗采购,其中对液晶面板的采购金额将超过50亿美元。这又将给岛内相关产业带来巨大的转机和商机。
另外,根据海峡两岸旅游交流协会最新公布的数字,2009年大陆居民赴台旅游人数已累计达到60.61万人次,台湾方面的收益高达360多亿元新台币。2010年到台湾旅游的大陆观光客预计可达90多万人次(其中江苏就与台湾达成了“两地互游10万人”的计划),若再加上开会和商务人士,全年来台陆客上看140万人次,甚至会达到150万人次。台湾旅游业的兴lttiX将带动岛内相关行业经济效益的翻升。
作者 桑登平